发布时间:2023-12-22 09:29:11 来源:潮州信息网
近期,潮州的文化活动很活跃,到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调查、考察、交流、探讨潮州文化的外地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或团队或个人,真是络绎不绝。他们到来与本地专家交流探讨,与市民交谈,参观访问,开座谈会,上讲座,在报刊上,网络上,发表他们的见闻。一时风生水起,热闹异常。
这一股研讨潮州文化的清流涌动着,连我这个退休多年的老头也被波及,在推辞不得的情况下,接受过三批广州来的大学师生的采访,个人来喝茶交流的就更多了。
这不,今天就来了一位小柯。
小柯的父亲是府城人,读高中时与我同届,到北方读大学后留在天津工作,娶了位天津姑娘。小柯出生后没来过潮州,但听父亲讲过潮州的风情习俗,比如营老爷、出花园、大锣鼓、元宵灯等民俗活动,听过潮州音乐的录音。唯一与潮州有实际接触的是工夫茶,因为父亲喜欢冲茶,她也跟着喝。所以,这次一进门,我准备冲茶,她就说她会,让她来。
没来过潮州,不会讲也不会听潮州话,却自称是正牌的潮州妹,对潮州文化有强烈的向往,心中有一个潮州梦。她留学英国,并在那里工作。这次是专程从英国来潮州,要了解并感受潮州文化。她不说来考察研究,而是了解感受,这让我听了很受用。我是个搞文艺创作的人,从事的是形象思维,我一直回避研究二字,一来是无那本事,二来是怕搞研究要很理性,进行逻辑思维,影响对形象的捕捉。
我热爱地方文化,是潮州文化的感受者和享受者。所以,与小柯要来感受家乡文化一拍即合。
她只提二个问题:一是潮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什么?二是潮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我很干脆回答:二题同一答案,就是潮州方言,也即潮州话。
中国的地方戏曲上百种,我们这个剧种为何称为潮剧、潮州戏?就因为它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没有潮州话就没有潮剧。正如没有广州方言就没有粤语,没上海方言就没有沪剧一样。
至于在潮州文化的众多门类中,潮州方言即潮州话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那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依靠语言保存并流传。别说没有潮州话就没有潮剧、潮州歌册、潮州歌谣及潮州民间故事,连潮绣、潮瓷、木雕、坎瓷、剪纸以至潮州音乐,都不能成为潮州文化产品。上述这些品种,哪一种不是充满浓浓的潮州语言色彩?也许你觉得此说玄之又玄,那我举个例:柔和委婉儒雅的潮州音乐,难道没有潮人说话的音调和风格影响?我听过潮剧那些著名的乐手(演奏家)说:不会说潮州话的演奏家,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伴奏者。潮剧乐队是为演唱伴奏的。演员的演唱,有“咬弦”之说,即其咬字吐音与弦乐的伴奏紧咬着的,完全融为一体。那么,你的演奏,也要紧咬演员的腔调。尤其是潮剧特有的“活五”调,拉弦师父不是音准就可以,是手指要滑动的。不会讲潮州话,真无法准确配合。
都说潮州文化博大精神,依我看,就精深在潮州话中,尤其是那些老百姓创造并使用的俗语中。
潮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美食之都,潮菜名满天下。单说那些海鲜汤水,口感怎样?潮州人说“抢嘴”,外地人说爽口。“抢嘴”是一匙入口,嘴巴被俘虏了,投降了,连舌都快被吞下去了!是不是比爽口更有力度?更形象更鲜活?
形容一个人不懂礼貌,不通人情。外乡人就用此人不通气;潮人则说此人淤渍塞屎,一般只用淤渍二字。那本是指排水沟被淤泥堵死了。更是指因感冒鼻发炎,浓浓的鼻涕把鼻孔塞得死死,边上还渍出一层排泄物,十足令人讨厌。怎么样,其感情色彩岂是“不通气”所能比?
说这些,我的意思就是:要研究并弘扬潮州文化,必须懂潮州话,否则你的理解将是肤浅的、表皮的,只是认识了,不是感受了。
认识是知道,感受是味道。
既然潮州话是潮州文化最大项、最具代表性的门类,是启开其他门类的钥匙,那么要弘扬创新潮州文化,首先要保护潮州方言,让孩子们从小就“讲母语”。如果世上没有人能讲潮州话,这地球上就再没有文化概念上的潮州人,只有一群住在潮州的人!
(李英群)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吴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