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0:08:25 来源:潮州信息网
早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中,就曾经使用过“火箭”这种武器。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与曹魏的大将郝昭率领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战斗,郝昭的军队就对诸葛亮的军队使用了“火箭”。这种火箭就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名为“火箭”的武器,它结构简单,应该说,它与现在制造出的具有现代化科技水平的火箭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它却是现代火箭的开山鼻祖。其实,古代的火箭就是在普通的箭上绑缚上艾之类的草、麻布再加上油脂之类的易燃东西作为引燃物,点火之后用弓射出去。简单地说,古代所谓的“火箭”就是带火的箭。
隋朝时期,当火药这种东西真正发明之后,火箭上面使用的引燃物就改为火药了。尤其在唐朝末年的时候,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上,火药在火箭上也开始广泛应用,但是,这时的火箭依然依靠弓的机械作用才能发射出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古代的火箭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火药燃烧向后喷射能够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的事实,很快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大概是在北宋初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十世纪的时候,人们把火药装在圆筒中,然后将其绑缚在箭杆上,利用引火后依靠火药燃烧向后喷射的作用而向前推进的原理制造出了新一代的火箭,并将其运用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明朝的时候,火箭的制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了增加火箭的发射密度,当时已经出现了把许多支火箭装在同一个筒子里,能够一起发射。比如,当时已经制造出了一次能够发射十支火箭的名为“火弩流星箭”的火箭,还有一次能够发射二十支火箭的名为“火笼箭”的火箭和一次能够发射三十二支火箭的名为“一窝蜂”的火箭,以及一次能够发射一百支火箭的名为“百虎齐奔箭”的火箭等,这些能够一次发射多支的火箭都具有比较大的杀伤力,在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朝著名将领、抗倭英雄戚继光在他的《练兵实纪》中曾经记载说,在一种大型火箭的头上,装上刀、枪、剑等利刃,就成了飞刀、飞枪、飞剑,凡是带枝丫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发射这种火箭的发射架,而且,能够让这种火箭飞出去三百步远。由此可见,当时的火箭制造技术的原理已经和现代化火箭的制造技术原理非常相似。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的时候,印刷刊行了《武备志》一书,在这部书中曾经记载了一种名为“飞空击贼震天雷炮”的火箭武器。这种火箭武器在城外点火之后,能够直接飞入城里,等到上面携带的发射药燃着了爆炸药之后,这种火箭武器马上就能够爆炸,一时之间,只见烟雾弥漫,雾障重重,而且,这种火箭武器在爆炸时能够发射出棱角分明的利刃,这种棱角分明的利刃还会深深地钉进人体之内,杀伤力很大。此外,还有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水陆两用雏形的多级火箭,在进行水战的时候,这种火箭离水三、四尺的时候就能够点火,点火之后,它还能够在水面上飞行二、三里远,等到第一级载运前进的火箭上的燃料燃烧完毕之后,这种多级火箭的“火龙”腹内的第二级火箭立即就会发射出来,射向敌人的船只,将敌人的船只焚烧。这种火箭与现代的火箭武器更加相似,威力也更大,是古代“火箭”中的佼佼者。
□ 王吴军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