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漫谈潮州人与小寒大寒节气

发布时间:2024-01-27 09:25:0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大寒偏易暖,寒向小寒时

小寒是冬天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公历1月5、6或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潮州柑 郑鹏 作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黄经达300°,为农历十二月之中气,公历1月20或21日交节,是冬天的尾声,冬去春来,又一个新的轮回即将开启。“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26)

至于小寒和大寒节气哪个更冷?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不同地点、不同年份情况不尽相同,但根据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法;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宋代陆游有诗:“晡(指申时,等于现在下午3-5时)后气殊浊,黄昏月尚明。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微雨》)生在南方的人,最能体会这小寒阴雨的苦处。乾隆《普宁县志·气候》:“隆冬多风,气肃而不严。遇阴雨始挟纩(丝绵絮)。”

俗话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天气寒冷,是关节病、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此时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老年人。要多吃一些御寒的食物,补充热量,增强体质。

农谚与时节

⒈农谚

潮汕平原地带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农民积累和总结出来的许多宝贵的耕作经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久而久之,这些“种田经”,就演变成为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谚语。有关小寒大寒节气农谚有:

小雪、大雪冷,小寒、大寒寒。

小寒大寒不寒,春耕穿棉落田;小寒大寒真寒,明春赤膊耕田。

小寒冷,立春晴;小寒暖,立春雨。

大寒不寒寒过冬。(指大寒这天不冷,则整个冬天将格外寒冷。)

十一(月)南风霜降降,十二(月)南风雨随后。

十二月透(吹)西南(风),天气即转寒。

从这些农谚可知,人们既惧怕寒冷,更担忧该冷的时候不冷,对于寒暑温凉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并不是根据体感舒适度来评价气候的优劣,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

⒉时节与习俗

⑴相看更觉光阴速,笑语逡巡即隔年

大寒与岁末重合,年味越来越浓。明代陈天资《东里志·风俗志》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岁蜡,亦谓之交年。各束竹枝为帚,扫除上下积尘,洗涤器皿,曰革旧迎新。晚具素粿荐神,谓之送神上天。各画幢幡、仪马、舆从于纸焚之;或贴于神案前,至正月四日乃迎神而焚之,如送礼。于灶尤谨。次日谓之年假,亲朋以时物相馈遗,谓之送年,姻家尤盛,至除夕乃已。除夕,是日更桃符贴门,夜置盆火于中堂,以肴(做熟的鱼肉等)礼荐祖先及所祀之神,或牲礼(祭祀时的用牲之礼。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盛馔(丰盛甘美的酒食),贫富随宜,谓之辞岁。爆竹辟邪,老幼团饮,通夕不寐,谓之守岁。”乾隆《普宁县志·节序》:“除夕换桃符,书宜春帖子,妇女粉米作糕粿,姻戚以年相遗。至夜享祖先,烧爆竹。长幼欢饮,谓之过年。富室或围炉张灯,爆竹达旦。童穉易衣履,妇女各具粧饰,以为元旦贺岁之美观。”明白如话介绍了这个传统节日到今天仍基本在流行的习俗。补充一点是除夕夜吃完团年饭之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派发“压腰金”,经济自立的晚辈则要给长辈送压岁钱。挈“压腰钱”,送上祝福,是潮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体现。清代先贤王景仁有竹枝词吟云:“爆竹声喧日暮天,一家团聚夜开筵。老翁笑唤妻儿女,一一来分压岁钱。”而在海外打拼的华侨总会通过“侨批”给家乡的长辈亲朋寄回“压腰钱”,并送上美好的祝愿。如旅居马来西亚麻坡的潮安东凤鲲江乡人郑裕潮于1961年1月20日在致母亲的家书中对春节腰金分发写道:“兹邮上港币一百八十元,请分送与下列亲戚作为腰金:全盛兄港币叁拾元,有松叔港币叁拾元,三姨母港币叁拾元,姑母港币拾元,作木老婶港币肆元,芳骏叔港币肆元,二嫒婶港币肆元,另外六十八元请大人收为家用。”蕴含的是海外儿女那份对家乡的牵挂,令人动容。

⑵黄柑甘橘郁薰芬,翠叶妍条细细匀

在潮汕地区出产的诸多水果中,最出类拔萃者当数柑果,被称为“潮柑”“潮州柑”,成为岭南重要佳果之一。在潮人的习俗中,柑果则被称为“大吉(桔)”,几乎被视为“吉祥物”,历来作为亲朋之间拜年的礼品和敬神祭祖的供品,因而在海内外潮人社会中备受钟爱。然始种于何时,向无确考。从现有的资料看,有关潮州一带种植柑桔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之于《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一·土产”:“州地居东南而暖……若夫果实之生,不能以数计。其可品者,……冬则黄甘。”“黄甘”,就是柑桔。明嘉靖十一年(1532)状元林大钦隐居故里今潮安金石之后,写有《园果》七绝六首,其《柑》诗云:“黄柑甘橘郁薰芬,翠叶妍条细细匀。不为陈皮开膈冷,却留霜子到青春。”可见当时柑园已蔚然成片,柑桔不仅作为水果食用,乡民还懂得把其皮制成中药,名曰“陈皮”,具有理气开膈、化痰止咳的疗效。故万历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所著《潮中杂纪·物产志》评述:“潮之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臭(嗅)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此足甲天下。亦有二种,皮厚者尤佳。”经过多年的栽培,逐渐形成桶柑、雪柑、蕉柑三大品种,各具特色。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七·物产》云:“邑境所产有蕉柑、朱柑、柑头数种,惟蜜桶柑为第一,皮可入药。”桶柑又称椪柑、蜜桶,果形扁圆,硕大美观,易剥离,肉质爽脆,味浓甜,有蜜香,为柑桔中之极品,以潮安龙湖鹳巢出产为著名。潮籍著名作家秦牧在《潮州蜜柑》一文说:“潮州的柑桔类果子,一种是桔,一种是‘雪柑’ (橙子),一种是‘蕉柑’ (皮和肉紧贴着的),另一种是‘椪柑’(即果皮松软膨胀起来的)。这儿所说的‘潮州蜜柑’,指的是最后一种。现在,外省人大抵也能够吃到广东的‘蕉柑’,但是真正的潮州蜜柑,外省还是极其罕见。为什么潮州蜜柑这么珍贵呢?一个柑农曾经幽默地告诉人们:‘你问种蜜柑有什么门道吗?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听人家说,蜜柑有一个怪脾气,它喜欢“吃人影”。’柑农这句话,实际上是委婉风趣地告诉人们,蜜柑,得辛勤劳动,格外小心才能种好。”雪柑又名雪橙,适应性强,山地、河滩均宜种植,以早熟、汁多、清甜兼有酸味为特色。蕉柑又名招柑,是三个品种中的后起之秀,果实兼有柑和橙的优点,果皮不厚不薄,包着不松不紧,耐于贮藏运输,迟熟,摘期接近腊月年关,适宜春节贺年送礼,加之丰产稳产,渐成为潮州柑的当家品种。

(陈贤武)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