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6 09:56:2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家乡饶平县,粤之首,北部山区,南朝大海,海岸线长136公里,海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岛屿40多个。
家乡的海既是一个外向型的海。也是内湾的海。
摄影 邓建忠
出了青屿,就是国际黄金航道,过了上底,对标台湾鹅峦鼻,就是我国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东面有七星,老牛岛屿,南面有南澳岛,南澎岛。柘林港历史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港,红头船从这里开往东南亚各地。
内湾位于黄冈河和韩江出海口,每年江河带来大量泥沙和有机物质,冲积形成了广袤的浅海滩涂。过去从上底铁道港到钱东仙隆村都临海,柘林就是海边柘树成林的地方,东界的大港乡、南浔,黄冈的下寮、大澳、屿山、东峡,钱东的下浮山、水帽、西港、峙头都是取海边地头的叫法,新中国成立前鸿门还是海岛,鸿门岛13乡,因汫洲最大,后归属为汫洲镇,以前海山镇是个南北海岛。
山移水改,饶平先后围垦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埭田,面积几十万亩,大的有东界大埕埭,柘林文胜围,凤江叠石埭,1957年围了青山埭,1964年围了东风埭,围垦海滩二万三千多亩,1970年围了澄饶联围,从澄海东陇义丰溪出海口到饶平海山岛之间近十万亩海滩进行围垦。围海造田,多地海滩变成农田,很多乡里远离了大海。
一
家乡面前的那片海,临海的柘林、汫洲、海山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被划为渔业镇,现在是全国渔业百强县,全国海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广东省水产养殖先进县,牡蛎养殖,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名列前茅,饶平汫洲被评为中国大蚝之乡,海山紫菜远近闻名。
沿海群众靠海吃海,这一片海养活了20多万的人口。父老乡亲世代从事着传统的捕捞业和养殖业,海洋运输业。
拖、围、刺、钓,各式渔具渔法这里都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较大型的捕捞船队有柘林渔队、海洋渔业队、东界埕南渔队、埕北渔队、汫洲汫南渔队和汫平渔队、海山隆南渔队和隆北渔业队,以灯光围网(照火),单拖(牵浮水),双拖(拍拖)为主要作业,全县有120匹以上大马力灯光围网船50多艘。犁虾(底拖作业)、小缩(小围网)、虾米缯、车缯、扛鱼、扭鸟、放莲、抛鱼、钓鱼、列钩钓(延绳钓)、桁槽、栅萡、拦港仔,应有尽有。历史上东里“敲姑”作业,用声控捕捞黄花鱼,大小黄花鱼都被敲昏、敲死,破坏了鱼类资源,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国务院禁止,大埕的搬山作业,人山人海,丰收时节,一网千斤,群众高兴参与,形成了农村谚语:“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
广袤的浅海滩涂,被利用发展海水养殖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最先发展了海水网箱养鱼,开始只是设置网箱挂在渔船旁,暂养供出口香港的活石斑鱼,后来才把网箱放在柘林港内,逐步发展到现在有4万多个网箱,2005年又发展了深水网箱。八十年代初,试养了对虾,八十年代中、后期,大片盐场和围垦的农田被改造成虾池,对虾养殖面积2万多亩,产量几千吨。牡蛎(蚝)养殖历史悠久,明清年代,沿海石头养殖牡蛎已成规模,后来滩涂被围垦以后,在省内最先发展了排筏吊养,现今已吊养到青屿外水深十多米的外海。
海洋运输业和采矿业也很发达,县里、海山、汫洲、黄冈、东界、柘林都有一批海洋运输船队,挖贝壳灰,牵贝壳灰,挖砂、等传统采矿业,在那建筑材料主要是贝灰的年代时,也是一大产业。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布满了制盐盐埕,县里还专设有管理盐业生产,销售的盐务局。
二
汫洲是我的故乡,我家低矮的房子离海不到百米。澄饶联围围垦之前,从东面的三百门东线尾到西南面的青山内洋,几万亩的潮间带,海岸边生长着茂盛的红树木,海草床,潮间带生长着各式各样的鱼、虾、贝、藻,几乎所有热带,亚热带的鱼虾类品种,这里都能见到,每到退潮期间,潮间带爬上了鱼(弹跳鱼),蟹,东线尾(小红山埭,大澳盐场)一带茂密的海草床里是海马生长的地方,砂泥质的滩涂底下长满了海豆芽(胶桨)。
那时的我也和海边的其他小孩一样,跟着大人出海讨手溪(赶小海),退潮时,随小船出海,头带竹笠,身背笚子,没有工具,徒手抓掠,在海里摸鱼、虾、蟹。捡过螺、贝、藻。
每逢假期,跟父亲出海,父亲是栅萡队长。栅萡是一种定置网作业,涨潮前用杆杆插成一圈,把网衣压在泥里,鱼头家(通常是队长),根据潮汐听涛,涨潮时,将网衣拉挂上,退潮将满时收网,网衣收获后,网脚总可以摸到一些鱼虾。我混在一群小孩中,抢着位置摸网脚,总可以丰收而归。
夏秋季,和三几个小孩一起,在浅滩上做过“鱼坵”,在滩涂低洼处,放些枝杆和石块,第二天退潮后,总有一些鱼蟹躲在里面没有离开,可以抓到,然后分果实。
用巴豆捣碎和着红泥作成球状“药仔仁”,在水洼处泼洒,把鱼毒昏死,这种小活,能把蔵在泥里的金乖、九母一类(虾虎鱼类)也捕捉起来。
用钓绳抓过章鱼,把活青蝊去掉腹足,夹在小绳子一头,在蚝坵上找到有章鱼腕足吸盘印迹的小洞,把小绳子带青蝊的一头放进小洞有水的地方,章鱼很灵感,开始用一只腕足试探,最后慢慢靠近嘴巴,这时见到章鱼的全部腕足时,用最快速度把手伸进洞里,把章鱼抓住。
用鳗刀抓鳗鱼,鳗鱼洞一般较大,较深,而且往往都是两洞相通,因此抓鳗鱼必须有专门的工具,鳗刀长约几十公分,划到鳗鱼后,另用一把带夹的工具把鳗鱼抓住。
夏天夜里,海风习习,在退潮露干的滩涂上,爬蜞,函虾,都爬上滩涂,这时用一把船灯照明,徒手可以抓到一大笚。
滩涂里生长海豆芽,蚬仔、车白(蛤类),用一把普通锄头掘开泥滩就可以捡到,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经常跟着母亲到山家前面的东线尾挖海豆芽。
滩涂上还可以捡浮螺(泥螺)和其它贝类,蔵在泥里的青蟹都会露出二个眼柄,会看蟹目的也总能在一个流水(潮汎)中抓到几个蟹。
冬天季节,跟着打蚝的大人到蚝场,蚝坵的蚝石上生长着赤菜(江篱),青菜(青藻)。辣螺,鸡屎螺,提着一个篮子,一个流水,就可以捞到一大篮。
那时偏僻的海边渔村,小孩很小就可以落溪仔,因此很少有人读书,即使上了小学,也总是“读书无该在,戽鱼炣咸菜”。
海滩的消失,这些“落溪”的趣味也逐步消忘了。
三
今年清明节,我和一位朋友在柘林内里租了一条船出海了,面前的那片海,已经改变了容貌,码头上树起了大唐电厂的大烟囱,烟囱上吐出几十米高的烟雾,湾内放置了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青屿内外海面布满了养蚝的排茷,小船沿着西澳岛转了一圈,来到涌尾东北面,从黄冈,东界,柘林漂流过来的白色垃圾堆满了岸线。近年来饶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曾多次对海域养殖进行整顿清理,设置航道航标,但仍有部分群众急功近利,不按规划,不听劝告,盲目地扩大海上设施。
海洋环境的改变,电、毒、炸鱼屡禁不止,鱼类资源的枯竭,使饶平的渔业捕捞业趋于萎缩,大马力的机动渔船连年亏损,逐步被淘汰,剩下无几。发展外远海捕捞,缺乏资金和技术,大部分劳动力转向海水养殖。
潮间带滩涂大面积被围垦,岸线向海推进了几千米,早日那片海,生物多样性逐步消失,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型纪录电影“与海争田”里东风埭围垦时大群的白海豚不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汫洲东线尾成群的姑鱼(小沙丁)被海浪推上海滩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澄饶联围建成后,切断了成鱼(海鲇)生殖洄游的通道,再也没有见过性成熟的大成鱼了,大片海滩被围垦,再也很难找到可以徒手抓鱼抓蟹的地方了。
围垦的农田,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低,比较效益差,相当部分已被改造成为鱼塘,虾塘,深水地方吊养牡蛎或放网箱养鱼,但也因为规划控制不好,池塘排灈不分,外来物种狂长,澄饶连围内满沟遍野,都是水浮莲,一层层长,几乎人可以在上面走动,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沿海的乡镇曾经讨论过退耕还滩的方案,但这是个系统工程,谈何容易,可喜的是,县委县政府已正视了这些问题,对全县的围垦工程采取了不同的整治措施,加固美化了堤围,开展亲海观光旅游,堤围内划出开发区域,招商引资,发展临港工业,逐步引导传统的海洋产业转向现代产业。
面前的那一片海,面貌已经改变,留下的只有美好的记忆。沧海桑田,是历史的必然,在那缺粮时期,以粮为纲,围垦滩涂,种植粮食,解决了群众温饱,有它的历史意义,但大范围围填海,破坏了生态,改变了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留住了山海,就留下未来。
(麦贤杰)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