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9 09:52:41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剧电影《张春郎削发》刚开始,相国公子张春郎游学来到青云寺,得知未婚娇妻、当朝双娇公主也来佛寺礼佛,好奇心驱使,想预先看看,以饱眼福。但因张春郎乃俗家弟子,且公主随行戒备森严,要想实现愿望难似登天。好在张春郎曾经的同窗好友、青云寺和尚半空相助,将他装扮成小沙弥模样以成其愿。张春郎借捧茶之机,高托茶盘,凝眸注视着仪态万千的未婚妻子,欢喜之情溢于其表。
这是全剧的一个细节,电影的特写镜头,张春郎的专注忘情醉心,双娇公主的雍容华贵高雅,尽显镜头之下。无疑,这是引人入胜的戏胆,是承上启下的镜头,是剧目成为经典的一块重要基石。可以说,没有这一镜头,便没有张春郎的被削发,也没有后面精彩纷呈的戏。也没有《张春郎削发》成为潮剧一座丰碑,上至入选《中国当代百种曲》,创潮剧前无古人之成就。也没有剧目影响力四十年不减,一直广为排演、传唱。
戏剧是综合艺术,细节如沙,许许多多的细节聚沙成塔而成演出、而成经典、而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戏。一句优雅的台词或唱词、一个漂亮的动作、一段醉人心弦的音乐、一个赏心悦目的桥段,或成美谈或可迷倒观众。当然,要想让观众记得住传得开的,则必要求从业的人士各尽其能,充分体验发挥方能抵达美的彼岸。回头再说张春郎借捧茶偷看未婚娇妻这一桥段,其奇其巧取法自然,其真其妙自不待言,真不知剧作家当年是如何想得出来的?也许不是容易便能得到的,如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也未可知,因为这其中需要剧作家综合考虑具体环境下戏的人、事、物,再利用在场的人、事、物产生矛盾、产生情节,最终产生戏。也许轻而易举,信手便能拈来,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近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之《佛印师四调琴娘》,读到一关于佛印被赐落发为僧的桥段。佛印俗姓姓谢,名端卿表字觉老,是苏东坡的莫逆之友。其时,天下大旱,神宗皇帝要到大相国寺求雨,苏轼受命充行礼官主斋。谢瑞卿闻知此事,意欲瞻仰御容,求苏轼挈带入寺以成夙愿。苏轼从中谋划,让谢瑞卿扮作小沙弥,借捧茶之机以瞻御容。终为神宗皇帝发现,于是赐其落发为僧,赐法名了元,号佛印。
小说读至此,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佛印师四调琴娘》中的佛印与《张春郎削发》中的张春郎,一个是瞻仰御容,一个是先睹未婚娇妻,为达到目的,都是在好友—— 一是苏轼一是半空的相助下做着同样的动作——借捧茶以酬愿望,结果被发现,都落得同样的下场——被赐落发为僧。论写作时间,《醒世恒言》无可否认先于《张春郎削发》,不知剧作家当年创作剧本时,是否借用此桥段。剧作家如果借用,那么只须调整人物身份,改神宗皇帝为双娇公主、变苏轼为半空和尚,如此一来,便不至于想破头脑,还能够事半功倍,而成就经典。
无端端地揣测先辈贤人的创作,无非只为勉励自我,多读书多思考,宽时物到了紧时用时,或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许镇焕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