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0 22:11:50 来源:潮州信息网
今晚八点
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
“茶香里的‘科技味’!”
聚焦潮州茶产业发展
报道新技术、新装备赋能茶叶产业情况
一起来看看
↓↓↓4月15日 CCTV-2《经济半小时》视频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茶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不过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的茶叶生产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从天上到地下,从采摘到种植,一些新技术、新装备开始赋能这个传统产业。
足不出户管理茶园浇水施肥一键搞定清明时节,潮州凤凰山上,株株茶树新芽勃发,迎来了凤凰单丛春茶采摘和制作的高峰期。茶农和采茶工忙着采茶、晒青、晾青、浪青、炒青、揉捻、烘焙。林汉伟是棋盘村土生土长的茶农,家中世代种茶。2022年,他家的茶园安装上了新装备。摄像头、气象设备、传感器如“千里眼”一般,把茶园信息传到了茶农的手机里。自从装上“千里眼”,茶园每天的降雨量、风向、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都能实时传输,林汉伟轻点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监管茶园。10公里外,潮州市数字茶园大数据中心,土壤墒情监测、智能虫情测报、茶产品溯源,每天30个智慧茶园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正在为潮州凤凰单丛茶智能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广东省潮州市茶产业促进会会长 陈玉春:茶园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远程实时采集监测气象的数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周边的环境信息、设备的运行情况等,数据准确率达99.2%。远程的监控管理,减少了67%的人力管理成本,提高茶园管理效率,降低约30%的管理成本,可提高茶叶20%的产量,同时提高茶叶的品质。在潮州凤凰单丛茶区,技术与种植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更成为古茶树的“保护神”。当地农林部门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给古树“CT扫描”、做“B超”,诊断古树患病的病因。据介绍,茶树的病虫害有300多种,既要精准判别又要保护古树,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依靠生物条形码等前沿技术,花费一年多时间,终于开出了精准的“药方”。近年来,凤凰茶区近60棵濒危古茶树完全康复。在潮州第一高山凤凰山上,还栽种着来自太空的凤凰单丛。这些太空茶种通过太空宇宙辐射、复杂的电磁环境和太空微重力等多种因素,加快了基因变异。回到地球后的太空种子,经过培育和筛选,有望形成抗病能力更强、更高产的凤凰单丛新品种,为凤凰单丛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途径。凤凰单丛茶主要种植区海拔在400-1390米,日夜温差大,给茶叶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却给采摘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茶农曾志凯家三十多亩茶园,就在陡峭的山坡上,以前运茶青只能用钢丝绳来吊,一次只能吊40斤。现在这里安装了轨道,“小火车”往返运茶一次可以载到六、七百斤左右。500米长的轨道,不仅解决了曾志凯运茶的烦恼,还为单丛晒青争取了有效时间。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康美村村民 曾志凯:有了这单轨运输车,我们采完10分钟之内就可以拿去晒茶场那里晒,以前的话至少要一个小时,会错过最好的晒青时机,不能激发它的香气。曾志凯告诉我们,有了这条轨道,降低了三分之二人工成本,减少了运茶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茶叶品质,提升了价格。不仅如此,茶叶生产企业也用上了号称“下雨不用慌”的设备,可以模拟太阳光和风吹,进行全天候制茶。另外摇青机、烘焙机、色选机等现代机械设备的使用,为凤凰单丛茶的加工制作注入科技活力。凤凰单丛省级现代产业园工作人员 曾嘉明:色选机选茶,一天接近1000斤干茶,等于200个人的工作量。总体下来的话,我们相当于减少了60%的人工成本。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