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湘桥区:延续文脉匠心打造绣出现代版潮州古城

发布时间:2024-07-12 21:02:06 来源:潮州信息网

前言

“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2020年10月12日下午,正在广东潮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嘱咐大家。

湘桥区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微更新和街巷改造,推动古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利用。2018年5月开启微更新项目试点工程,2021年4月启动街巷改造项目。在近日公布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名单中,湘桥区《以“绣花功夫”匠心打造潮州古城新风貌》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广东省城市更新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

特色亮点

修旧如旧,注重保护历史原貌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邀请历史文物专家和古建专家把脉古城改造,切实保护好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住街区历史风貌。投入6亿元,改造提升古城66条主干巷道和118条街巷。推动古城区危旧房屋排查整治,筛选具有修缮价值的危旧房,运用富有“潮味”方法加以整修,增设口袋花园和街区小景,消除古城卫生和安全盲区,落实排危措施87处,全力打造多处“微景观”。

“绣花功夫”,匠心打造古城新貌

推动潮州古城保育活化,实施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开展“百家修百厝(祠)”,多渠道筹集资金完成李厝祠、双忠庙、真武宫、唐伯元故居、下东平黄宅黄尚书府、卓府等古宅修缮,推进廖厝祠、铁巷陈宅等修缮工程。开展下东平名人故居文化综合体、百花台民俗文化综合体、宰辅巷16号碧桂园民宿项目建设,组织柯柏年(李春涛)故居布展工作。鼓励闲置古宅盘活利用,建设为景点或文化活动场所。将古城公房和古民居建筑辟建为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场所,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有效传承。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62个非遗展览馆、10个大师工作室、28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和30家茶馆茶舍。下足“绣花功夫”,让古城的大街小巷、名人故居和文保单位绽放历史光彩,更好留住文化记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民为本,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共性需求、普遍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实施改造。比如通过组织宣传,动员群众将已经倒塌的石牌巷40号房屋,打造成共享微空间,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更新和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经验和启示

“微”处着力,打造旅游品牌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原住民外迁,老城区内的古建筑不同程度存在空置或失管的现象。湘桥区围绕如何复原古城肌理,保留传统元素,展现古城风貌开展“微更新,微改造”。“上新”更多“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去”的文旅打卡点,进一步延展休闲农业和古村落旅游产业链条,构建古城文化游、革命红色游、美丽乡村游等多元文旅体系,打造富有湘桥特色的文旅品牌。古城已拥有全国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城市名片。

活化保育,丰富旅游业态

建设小规模、渐进式、有温度的“微更新”项目,切实保护传统文化,吸引文化业态进驻,目前古城区共有149家民宿客栈、30家茶馆茶舍、62家非遗特色展馆。初步打造成集文物保护与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特色文化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文物博览区、文化展示区、古城生活区和旅游商业区,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持续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有效地惠及广大民众。

建章立制,护航文脉传承

遵循“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发展理念,严格控制古城区内建设活动,把好发展方向。多方筹措资金修缮重点文物,保存延续古城区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重新修编《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潮州市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订《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潮州古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使古城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19年,潮州古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2023年湘桥区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打造精品,深化文旅融合

湘桥区以推动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广济桥“凤城之光”光影秀、“潮州镇海楼”(旧府衙)激光投影秀,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创“大客厅”和非遗集市,给市民游客提供多种沉浸式消费场景,将潮州古城打造成一个深度融合的文旅特色精品城区。2024年春节,古城旅游单日客流量突破26万人次。春节期间全市接待来潮游客513万人次。

来源:潮州发布 湘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潮州百千万工程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