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1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以饶平县东山镇西山村为例
选题背景
“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和潜力都在基层。当前,基层要落实好“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亟需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夯实根基。
在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具有的资源聚合功能,从而构建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做法实践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饶平县东山镇西山村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与乡村治理探索出了一些做法成效,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
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西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把准乡村治理方向,做实乡村治理工作,促进乡村治理提升,涵养了自治新风尚、引领了法治新时尚、创新了德治新载体。
把实践站作为宣传宣讲主阵地,对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等内容灵活开展宣讲,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思想、好声音传遍乡村田间地头,既帮助村民了解方针政策,又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助力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村民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导向,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现实需求,引导大家自发参与,推动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一方面将“文明乡风”融入“村规民约”,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另一方面将“自治服务”引入“积分管理”,成立“党群共建积分超市”,村民参与自治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可以获得积分兑换物品,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实践站注重选优配强志愿服务队员,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带动村风民风改善,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西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入乡村治理总体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当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还不够鲜活,在“接地气”方面还需加强。二是相关制度框架尚不完善,如志愿者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三是活动开展供需不平衡,部分村民多元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策建议
完善评价体系,聚焦责任联动构建乡村治理责任共同体。组织者、参与者、第三方的全方位反馈是构建乡村治理责任共同体的关键。
要瞄准“靶心”,让意见反馈“精准化”,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征集意见建议,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对存在问题逐一销号处理,提高活动质量。
要致力“定制”,让意见反馈“专业化”。结合村情实际找准标杆村对标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寻求“定制”服务,共同拓宽实践站融合乡村善治的思路。
要定期“研判”,让意见反馈“动态化”。充分发动乡贤、老人组、退休干部职工等进行研判,动态对文明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分析,破解思想桎梏,探索有效做法。
搭建沟通桥梁,聚焦示范带动构建乡村治理情感共同体。通过营造求贤若渴的环境,助力构建情感共同体。
要综合全面考量,聚焦在外务工计划回乡的村民,加强沟通联系,结合他们在外务工的经验,充分发掘特点激活思维,通过文明实践站阵地引导他们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
要强化激励保障,聚焦“回流”大学生,探索组织架构设置青年岗、聘请制开展专业性强的活动、畅通大学生志愿者交流等模式,以“心贴心”的服务,推动大学生用青春聚力志愿服务。
要摸清摸准底数,聚焦本土企业家,通过节假日或线上面向企业家设计活动,传达最新政策信息,摸清摸准企业家回村发展意向,为企业家多跑腿,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助力乡村治理。
打造开放平台,聚焦资源整合构建乡村治理利益共同体。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阵地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要整体联动,整合阵地资源。统筹运用好农村公共服务阵地、古建筑等阵地资源,打造多个文明实践点,持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要协同推动,汇集人力资源。要汇集驻村律师、网格员、志愿者等资源,形成村级人才资源库,培养各板块志愿服务带头人,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要突出重点,挖掘活动资源。深挖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让资源真正成为发展动力,全力以赴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