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3 20:16:01 来源:潮州信息网
饶平县拥有136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饶平县紧盯海洋产业,突破花鲈种苗培育“卡脖子”之困,推动池塘养殖、网箱养殖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走出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
8月8日新闻视频
饶平县花鲈良种场育苗车间里,花鲈鱼苗正在池中欢快畅游。它们都是这里的花鲈亲鱼1月份产卵培育出来的,目前大部分长到近20厘米,生长状况良好,再有半年就可达到成品规格。这些小小鱼苗的成功培育,成为饶平一项新产业,填补了广东省内花鲈种苗培育的空白。
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德强:之前广东省内(培育)花鲈种苗的难题主要是没有比较合适的花鲈亲鱼,就是母体,种苗培育的环境也不是很适宜。我们跟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这个花鲈良种场,从各个地方挑选品质比较好、抗病能力比较强、生长速度比较快的花鲈亲鱼到这边海里培育了四五年,就是建立自己的花鲈活体种质资源库,然后让花鲈亲鱼产卵,再培育鱼苗。
为了提高花鲈鱼苗存活率,水产公司与专家积极探索培育环境。
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德强:首先引海水进行深度过滤,确保鱼苗培育水质良好,然后控制水温在20多℃。鱼苗较小的时候,我们用生态饲料养育,长到一定程度就在饵料中加入适当的微量元素,提高鱼苗的抗病能力。现在已经基本建立了花鲈苗种繁育技术系统,积极推动花鲈苗种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去年底至今年初,饶平县花鲈良种场已销售花鲈苗3000多万尾。
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德强:计划打造100亩的省级花鲈良种场,目前第一期40余亩已经完成了初步建设。预计今年能够(产出)五六千万尾花鲈鱼苗,3年内力争培育优质花鲈鱼苗达3亿尾,产值2至3亿元。
为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饶平县积极探索陆基中高密度养殖,对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的普通池塘露天养殖进行技术改造。汫洲镇这个养殖基地里,目前共投放了600多万尾南美白对虾。像这些投放了约2个月的虾,大部分长到7-8厘米,活蹦乱跳、体态饱满,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
养殖技术员 吴典通:池子要比传统的池塘再加深一倍,然后铺这层黑膜是隔绝地下水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放虾苗前得消毒,放入微生物、菌类是为了保持水质稳定,微生物也能作为虾的饲料。在雨季期间,雨前加入营养物质,雨后消毒,提高水质,虾不会生病。温度方面,天气冷的时候得盖成温棚,天气热的时候就盖遮光网,保持水温在28℃。
中高密度养殖新模式节省空间,而且对引进的海水水质、水温、病菌进行科学监测和调控,打破季节限制,减少虾苗死亡率。
养殖技术员 吴典通:传统养殖是一年一造,(亩产)600-800斤,我们现在改造后,一造虾3个半月,亩产2000-2200斤,一年可以养2-3造虾,(年产量)比以前提高了8倍。
而在汛洲岛附近海面,产业升级则是从网箱开始。眼前的新型环保塑胶网箱整齐排列,格格相连,里面“住”着一批美国红鱼。据介绍,以前养殖用的传统网箱为木架结构,依靠泡沫产生浮力,而这些新型塑胶网箱抗风能力好、养殖空间大,也更加环保耐用。
饶平县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 郑鑫平:传统木质网箱它的使用年限大概是10年,我们这种新型塑胶网箱,它的使用年限可以达到15到20年。另外一个就是新型塑胶网箱的养殖水体,对比传统木质网箱的养殖水体,它增加了大概3到5倍,空间更大,每一格的产量和效益大幅提高。
近年来,饶平县大力推进近浅海传统渔排“木改塑”升级改造,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传统网箱养殖“木改塑”更新改造及腾退达50000格。
饶平县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股股长 黄志浩:近年来,饶平县加强人才引进、培育,以规划先行赋能海洋“发展力”,以技术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以转型发展提高养殖“生产力”,走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子。
2023年,饶平县水产品总产量19.32万吨,同比增长4.3%;全年渔业产值46.13亿元,同比增长6.51%;种苗产值10.77亿元,同比增长17.07%。
饶平县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股股长 黄志浩: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接下来,我县将继续逐梦深蓝、向海而“新”,充分挖掘海洋资源,在“种业强芯”“生态高效”“服务保障”上下功夫,走好“一产托底、撬动二产、拉动三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子,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县。
来源: 潮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