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潮州“风正劲”

发布时间:2025-03-08 20:46:37 来源:潮州信息网

春雷滚滚,奏响春耕序曲。雨水过后,潮州乡村抢抓农时,积极“备耕”,有别于“乡村四月闲人少”的农耕场景,如今的田间地头只闻农机响,少见人奔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引起各界关注,也为基层农业生产指明方向。全自动播种、无人机飞防、数字化监测……在潮州乡村,众多农业“黑科技”大显身手,尽显科技范儿。记者走访发现,不少乡镇积极探索农业与科技融合新路径,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传统农耕注入现代智慧科技力量,改头换面、提质增效,改革创新的活力正在潮州乡野间涌动。

 全自动“能手”一天播种150亩 

三月,潮安区庵埠镇梅林湖绿色水稻种植基地,汕昆高速从农田上方穿过,远处川流不息的车辆与近处空旷的农田形成鲜明的对比。广阔的田野上,仅有恒晶亨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锦光和两位同事,以及他们一位“得力助手”——一台全自动的精量旱条播机。

精量旱条播机正在进行全自动播种。刘梓薇 摄

“去年我们引进的这台精量旱条播机特别‘能干’,以前机插秧一天只能完成50亩地,而这台条播机一天能播种150亩。”陈锦光说,只需将种子放入条播机的储存装置,它便能完成旋耕、播种等一系列工作,通过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自动驾驶,并根据行驶速度自动调控播种速度,形成合理的间距和密度,而驾驶室里只需要安排一位安全员跟车,保障机器正常运作即可。

庵埠镇梅林湖水稻片区春耕备耕忙。刘梓薇 摄

梅林湖的水稻种植以旱直播为主,想要在这样的土地条件上实现高效率的机械化耕种,前期的平地工作十分重要。陈锦光介绍,基地使用依托北斗卫星系统的激光平地仪对土地进行平整,借助激光精准调整平地器上下角度,减少田块的高低落差,提升土地平整度,提高农机耕种效率,实现稳产高产,“预计清明前完成播种工作”。先进的农业科技在田间地头落地,前提是零碎的土地能够整合成片,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管理。近年来,庵埠镇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创建为契机,推动梅林湖片区碎片化农田集中流转,涉及5个村庄的1400亩农田成功发包给种植大户,通过机械化智能化达到农业种植管理思维改变传统耕作模式,促进粮食种植高产高效。“梅林湖片区能够成功实现旱直播种植技术,是机械化耕种向智能化迈进的初步探索。”陈锦光表示,后续他们还将与政府、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引进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实现耕种、巡田、水土管理、病虫害监测等智能化数字化,打造智慧农场。

不仅在管理和耕种技术上进行更新,陈锦光表示,明年计划引进再生稻大规模种植,在一田多收的优势下,能够节省将近一半的成本,实现稳定产量又提高产值。

 无人机飞防保障施药安全节约 

伴随着“嗡嗡”的轰鸣声,一架植保无人飞机从果园空地腾空,按照设定的作业路线飞入喷洒区域,如灵动的银燕轻盈穿梭在荔枝果树上方。在它身后,细密的水雾均匀洒下,精准覆盖到每一株荔枝树。这是饶平县联饶镇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与示范活动现场。承担此次应用示范的果园主刘镇亮兴奋地说,他种植荔枝已有30年,一直都是靠人工,近年添置了小型挖土机,才算解放了双手,但施药仍需“人肉”上阵。过去,配药所用的水需要4000—5000斤,加上配药时间,人工打药至少得花上2天。一旦碰到下雨,农药被雨水冲刷流失,时间还得再延长。“如今有了无人机,效率大大提高,再也不用顶着高温或冒着雨施药了!”

科技特派员张树飞现场指导无人机飞防操作。黄品 摄

在现场指导飞手规划无人机飞行航线、调整农药配比的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深圳综合试验站荔枝产业技术专家、科技特派员张树飞说,目前,无人机飞防在大田作物上应用较为普遍,但在荔枝、龙眼种植领域应用较少,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如何配比、用水,“大家心里都没底”。“但联饶镇政府敢于尝试,在飞防技术应用上先行一步。”正如张树飞所说,从去年底开始,联饶镇就筹划着应用植保无人机技术,为该镇的荔枝产业赋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是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无人机正在果林里进行喷药。黄品 摄

有良种,有良机,还需要有良技。为此,联饶镇有意依托镇农机服务队培育无人机飞手,并由此孵化出一个青年创业团队。该团队由7名“90后”青年组成,如今其中4人持有飞防执照。目前,他们已创立潮州智慧农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果园提供托管服务。

在张树飞看来,大力推广无人机飞防技术还能防止传统人工施药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农药过量施用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植保无人机作为新型的植保机械,可以从多方面改善传统人工施药存在的弊端,实现规范化用药、集约化管理,可极大地减少荔枝龙眼质量安全风险。

 数字“千里眼”全天候监控茶园 

在潮安区凤凰镇的棋盘生态茶园,科技与传统茶文化的融合为单丛茶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约200亩的茶园里,14个“智慧天眼”全天候监控,实时观察和记录茶园状况;智能化的喷灌设施实现了精准灌溉,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手机APP,农民随时随地可以轻松地查看茶园的气象温湿度、光照、风速、水质、土壤等多项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手段,总结推广施肥、浇水等方面经验,推动茶区生产效能整体提升。距离凤凰镇棋盘生态茶园春茶采摘还有一个星期。连日春雨,村干部林汉伟每天打开手机,通过智慧监测系统的数据查看茶叶的种植环境。“这几天土壤中的容积含水率11%-12%,算是比较适中的湿度。”林汉伟一边熟练地操作智能监测系统一边说,去年年中到年底对于茶叶而言属于旱季,数据上容积含水率最低仅1%-3%,他和茶园里的农户就需加强灌溉。林汉伟是棋盘村土生土长的茶农,家中世代种茶,经营着一家茶叶铺。2022年,他家的茶园安装上了新装备。摄像头、气象设备、传感器如“千里眼”一般,把茶园每天的降雨量、风向、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传到了茶农的手机里。坐店经营的日常,林汉伟只需轻点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监管茶园,销售种植两头兼顾。“土壤和水分对茶叶种植尤其重要。”林汉伟说,以前旱季土壤缺水,他每天要往茶园里跑好几趟,现在茶园采用智能化分片灌溉,根据土壤判断缺水片区,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精准灌溉。“现在是智能化时代,我们茶园里近40户茶农经过培训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了。”林汉伟有些自豪地说。潮安区茶叶协会会长林程辉介绍,通过引入智能灌溉系统、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茶园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控茶叶的生长状态、土壤湿度以及病虫害情况,确保每一片茶叶都在最佳状态下采摘。利用传感器技术,茶园能够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茶叶的品质。科技加持推动凤凰单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仍在潮州大地上续写。近期,潮州市启动凤凰单丛茶溯源系统建设,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产业生态架构,建立政府+市场(金融)+技术的平台体系,搭建数字地图、溯源系统、产业平台等三大场景系统。项目首期将打造古茶树数字化平台,为每一株古茶树颁发“身份证”,茶叶产品信息溯源将更加便捷。并将结合5G和物联网技术,选取1个数字茶园,部署物联网设备,通过对古茶树茶叶生长的气候、土壤环境、病虫害状态以及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提供茶园评估和溯源等服务,推动茶园精细化管理,降低种植风险。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当前潮州部分乡镇已通过校地联动、引进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举措力促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型升级,但仍存在农业科技“天花板”不高、供需对接偏差等问题。潮州市科技局科技服务科科长郑锦明认为,南方地区尤其是丘陵地带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集约化步伐较慢,加上农户科创意识不高,农业科技化、现代化转型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农业生产一线看到的各种积极探索,让我们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更有信心。”

来源:南方+、潮州百千万工程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