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14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陈仁明在家中创作桌盘工艺,“彩青”传承基地的幼儿老师看得津津有味。
张喜娜创作的桌碗造型美观、花样繁多。
每年正月十六,三饶镇西巷各家各户都会制作桌碗,摆到户外陈列展示。
“彩青”传承基地饶平县培英幼儿园将小朋友和教师作品送到西巷参加展示。
将五谷、面粉、枣类、禽肉、家畜内脏等,制作成各式造型的桌盘、桌碗,在正月里摆到户外,供乡里乡亲欣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流传于饶平县三饶镇等地,有近700年历史的“彩青”习俗。时至今日,每年正月十六前后,三饶镇西巷一带仍然延续着摆桌盘、桌碗的活动。然而,由于这项民间艺术采用食材为原料,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保存时间短,未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保护与传承工作尤为艰难。2007年,饶平“彩青”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对于陈仁明、张喜娜等项目传承人来说,目前制作桌盘、桌碗仍属于“业余爱好”。
盘中功夫来之不易
心中常系艺术创造改进工艺提高价值
这几年,每到农历年底,三饶镇西巷57岁的陈仁明就开始忙碌起来。他要为来年正月十六的“饤桌”准备各种盘子和原材料。三饶“饤桌”也称摆桌盘、桌碗,相传演化自古代的饤饾摆设。正月十六前后,当地民众会将食材制作成不同的图案、造型,装盛在盘碗之中,并摆到户外集中陈列展示,用这种方式为新的一年祈福。
陈仁明擅长的是制作桌盘,一切材料准备就绪以后,从正月初三开始,他便一头扎进工艺世界。先将面粉和水,揉成面团,然后构思图案,捏出大致形状,粘到白色的盘子上,再用指甲或刀片精细勾勒出轮廓、线条,渐渐地,花鸟虫鱼的白坯造型显露出来。待其充分晾干,涂上相应的颜料,一幅栩栩如生的“食材浮雕”便制作完成了。
制作一只桌盘,从头至尾需要花费一天时间。陈仁明每年亲手制作出来的桌盘,少则数十只,有时甚至多达一两百只。从初三到十六的10余天当中,即使采用“流水作业”,他也得消耗相当大的精力。特别捏白坯过程,必须一气呵成,如若失误再行修补,材料就难以融合。制作桌盘还要老天爷足够“配合”,气温冷热适中。“天气太热的话,面粉容易发酵,湿答答很不雅观,一旦天气太冷,图案又会收缩变型。”陈仁明说,正因为这种特殊性,要制成一件完美的桌盘作品实属不易。
心中常系艺术创造
饶平“彩青”习俗流传至今,已有近700年时间,比县治历史还要悠久。曾作为饶平县城的三饶镇,历朝历代承袭着这项民间活动。“文革”十年,“彩青”习俗一度中止,改革开放后重新接续。
生长在三饶镇的陈仁明,自幼喜好工艺美术。每年正月长辈制作桌盘、桌碗的时候,他便好奇地蹭在旁边观看。10多岁起,他自己动手尝试制作,亲身体验到其中乐趣,对这门手艺越来越着迷。桌盘桌碗是食材制成,无法长时间保存,展示过后只能处理掉,但陈仁明每次都会自我总结,思考这次的作品有哪些不足之处,以期来年继续改进。
陈仁明是一名普通工人,“饤桌”活动一结束,他就要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辛苦挣钱养家糊口,平时基本不会再动手制作桌盘。虽然如此,生活中陈仁明的思维却时时关联着桌盘工艺,见到美丽的花草树木、生动的飞禽走兽,脑子里总会不自觉地构思如何将这些景象转化成桌盘。有时候,他还会用手机拍摄下图像,供制作桌盘时参考。
“桌盘工艺没有花稿,制作之前也不画草稿,一切图案都印在脑子里。”陈仁明说,想制作出优秀的桌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还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发现美丽的事物,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
改进工艺提高价值
2007年,饶平“彩青”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作为该项目省级传承人的陈仁明,却意识到桌盘工艺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保护传承。如原材料方面,将食材制成工艺品,与木雕、陶瓷、潮绣等相比,别有一番风味,却难以保存,观赏价值再高,终究是“昙花一现”。
“老一辈用麦芽制作桌盘,看起来非常漂亮,但不到两三天就坏了。”陈仁明说,用面粉制成的桌盘,保存时间最长也不超出20天,一些食材还会变质、发霉,摆过“饤桌”后要运用大量人力清洗盘碗,即浪费又麻烦。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试验,今年正月,陈仁明改良了制作工艺。他选择淀粉作为基本原材料,将纸巾泡在热水中一段时间,拧干后与白乳胶、淀粉掺在一起,搅拌成泥巴状,代替原来的面粉进行桌盘制作。这样一来,桌盘作品更加结实,不容易受天气影响发生变化,不会变质、发霉,可以保存得更久,而且上色效果也鲜艳多了。
“我实验过,这样制作出来的桌盘,至少可以保存两年以上。”陈仁明略显得意地说,如今正月十六过后,桌盘可以取回家摆设,也可以馈赠亲友。最后即使作品掉漆、龟裂,实在无法保存下去,只要将图案轻轻铲掉,盘子就能够重新投入使用,节省了许多时间精力。接下来,他还要继续改进,尽可能延长桌盘的寿命,使这项工艺更持久焕发光彩。
碗中生出精致图案
与陈仁明的桌盘工艺不同,今年47岁的张喜娜则擅长制作桌碗,如今,她是饶平“彩青”习俗的县级传承人。桌碗采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米、豆、莲子、枣类等五谷杂粮,经精挑细选之后,逐粒均匀粘贴起来,组成类似谷仓的圆锥状或其他造型,寓意满仓、丰收。
张喜娜有20多年的桌碗制作经验,出自她一双巧手的桌碗造型美观、花样繁多,乡亲们都颇为喜爱。有意思的是,张喜娜并非土生土长的西巷人,而是嫁到这儿的媳妇。“娘家没有这种习俗,嫁过来之后,看别人制作,觉得有意思,便跟着学。”她说,那时每到正月,各家各户或多或少都会制作几只桌碗,身为家中媳妇,她也要当帮手。制作桌碗一般没有规定花式,允许自由发挥,她也乐得在手工天地中肆意遨游。
起初,张喜娜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创作,后来生了儿子,当地有一项规定:凡新嫁、新丁者,必须制作一荤一素两份桌碗,所用材料通过抓阄来确定。这其实就是“命题作文”,而且要亲自完成,不能请旁人代劳。她只好去请教擅长制作桌碗的长辈,学习更为传统的手艺。
传统桌碗的制作流程相当繁复,要先用面团垫底,待其风干之后,挑选大小一致的米粒、豆粒等,一粒一粒黏在表层,累叠出不同造型。至于花式变化,则完全通过不同材料组合,无需重新涂抹颜料。像张喜娜今年制作的一只桌碗,表层呈现出5种颜色,分别是白、米白、褐、红、黑5种糯米,看上去色泽丰富、巧妙别致。
传承发展面临困境
谈到这门手艺的延续,张喜娜显得比较乐观。她说,现在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只要能够保持当地固有的风俗习惯,桌盘、桌碗工艺就会世世代代承接下去。三饶西巷有新婚新丁者必须通过抓阄,按规定亲自制作桌盘、桌碗的俚俗,可以算是一项“强制措施”。桌盘、桌碗题材丰富,采用的原材料包罗万有,饭桌上常见的酥饺、扣肉、荷包蛋,乃至禽类、畜类的熟肉、内脏等,都可能出现在抓阄的“命题”中。抽到不会做的“命题”,就不得不去请教长辈,手艺也自然而然地承袭下去。
而作为一项特殊工艺,就像陈仁明担忧的一样,饶平“彩青”习俗的保护传承,的确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保存时间短暂,使桌盘、桌碗作品难以买卖,产生不了经济价值,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专心钻研。即便是“非遗”传承人,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对此,陈仁明一再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彩青”习俗,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广阔的展示平台,让这项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
“彩青”工艺
在校园中播下种籽
近年来,饶平县文化部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县培英幼儿园设立了“彩青”习俗传承基地,让小朋友接触、了解、学习这项传统工艺。如今,桌盘、桌碗制作工艺不但成了该园的特色课程,更得到众多幼儿家长的喜爱和支持。
培英幼儿园副园长余秀梅告诉记者,该园每周都在大班中开展“彩青”习俗的课程,请“非遗”传承人向小朋友和教师传授桌盘、桌碗制作工艺。此外,利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特定节日,还适时开展相关的亲子活动,向家长宣传“非遗”知识。
余秀梅介绍说,在“彩青”课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五谷杂粮作为原材料,还增加了水果、陶泥、黏土、珠片、贝壳等素材,让小朋友充分发挥想像力,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对于这项课程,多数小朋友参与热情很高,家长也十分支持,主动帮助搜集素材、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有一次,一位小朋友身体不适,家长想请假带他去看医生,当天刚好有“彩青”课程,那位小朋友再三要求家长,让他参加完课程后才去看医生。今年正月,幼儿园还将小朋友和教师的作品送到三饶镇西巷,参加“饤桌”活动的展示。
在余秀梅看来,“彩青”习俗进校园,对于这项工艺的保护传承,乃至幼儿、家长、教师本身,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家长和教师在学习中也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提高了自身修养。”余秀梅说,下一代愿意接受、学习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项工艺就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三饶“饤桌”也叫“摆桌碗”、“摆碟”,是当地元宵节陈列在街上的传统食品花样工艺。饶平是古中原南迁移民由福建进入广东的必经之地,古代饤饾摆设文化随移民传入三饶后,当地民众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饤桌”制作融合了雕刻、彩绘、造型等民间工艺,因此又称为“彩青”艺术。
“饤桌”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斋桌,以五谷等种籽组成,也有用果品堆叠成型,或以面粉、茨粉等为原料,煮成胶团状,捏染出各种动植物形态,或古代人物、花鸟虫鱼等。一类是腥桌,以鸡、鹅、鸭、猪肉或内脏等为原料,制成各种艺术造型。
每逢农历正月十二到十六,三饶镇盛行摆桌碗习俗,特别西巷民众都会在巷道中摆起八仙桌、圆桌,展示各自精工制作的“美食”,桌面上的盘碗五光十色、争奇斗艳。“饤桌”已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美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