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0 18:25:20 来源:潮州信息网
调结构 激动能 谋发展
——“十二五”时期潮州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世界经济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总体疲弱;国内经济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冲击和挑战不断,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作为占全市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工业经济,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增长动能,谋求新的发展,确保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十二五”期间的有关统计调查资料,从分析工业结构的现状特征入手,发掘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积极作为,主动对接国家、省有关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围绕建设“一中心三片区”的战略定位,以交通扩网提速、园区扩能增效、城市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 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强基础、惠民生,较好地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2014年突破400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54.1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66.7%,年均增长10.8%,年均拉动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十二五”期间呈总体提高的态势,由2010年的207.8%提高到2015年的275.8%,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回首过去五年,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以主带辅,主辅并进”的特点,即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以民营工业为主,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为辅;内销为主,出口为辅;市辖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突出的工业格局。
(一)从轻重工业结构看,形成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霍夫曼比例常被人们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工业化发展的进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它表明在工业化前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机械加工业将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根据霍夫曼比例值的不同,工业化进程可分四个阶段。详见下表
一般来讲,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轻工业,资本资料的生产属于重工业。 2015年全市实现轻工业产值1190.7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01.4%,年均增长15%;重工业产值629.9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95.7%,年均增长14.4%。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63.1:36.9调整为2015年的65.4:34.6。
由上图可知,全市霍夫曼系数降低后,受工业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影响,“十二五”期间重新逐年拉高,集中在1.6—1.9区间运行。2015年霍夫曼系数为1.89,显示全市工业化进程处于第二阶段的后尾期。这一时期,重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轻工业的规模,但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重工业的发展有快于轻工业的趋势。
(二)从行业结构看,形成以陶瓷等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潮州立足地方实际,通过各项政策扶持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调整行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特色化、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工业体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全市有28个行业在生产,生产门类齐全率达71.8%。
全市紧紧围绕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以陶瓷、食品、塑料、服装、不锈钢、电子、印刷和水族机电八大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可以看出,2015年八大传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23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87.8%,其中陶瓷产业是全市第一大传统支柱产业,2015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0.7%,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3.9%。传统产业在全市的纳税、出口创汇、资产份额、就业人数中也占有相当比重,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从所有制结构看,形成以民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性质结构。
潮州民营工业经济发达,区域经济特色鲜明,涵盖陶瓷、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民营工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历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出台多种措施、政策扶持发展。如近年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以加快民营工业发展、扶持民营骨干企业为重点,制订出台了《潮州市工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出台《潮州市民营企业再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达8147家,比2010年增加了2440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59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85.3%,比2010年增加了294家。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0.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4.8%,年均增长23.3%,比全市规上工业年均增速高6.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8.2%,比2010年(48.6%)提高19.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
其他经济类型也有较好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5%;港澳台企业(非民营)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占11.3%;外商企业(非民营)实现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占5.7%;有限责任公司(非民营)实现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占5.7%。如图所示:
(四)从市场结构看,形成以国内销售为主体的销售结构。
潮州陶瓷、服装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长期以来,外需对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方面贸易壁垒高筑,出口压力增大,导致工业产品出口增速下降;另一方面,国家、省、市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促进国内需求增加。在国内外环境的共同推动下,内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朝内向型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为1077.9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41.8%,年均增长19.3%;出口交货值为223.1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63.7%,年均增长10.4%。“十二五”期间(除2011年外)工业品内销增速每年均明显快于出口;工业品内销比重逐年提高,出口比重逐年下降,内外销售产值的比例由2010年的76:24调整为2015年的82.9:17.1。
(五)从地区结构看,形成以市辖区为主体的空间结构。
潮州原唯一一个市辖区湘桥区,面积小、人口少,实际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难以承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积极申报潮安县“撤县设区”,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市辖区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发展。
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潮安县“撤县设区”,同时将原潮安县的磷溪、官塘、铁铺三镇划归湘桥区管辖,使潮安区、湘桥区同为潮州市辖区。这样有利于统筹开发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为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城市要素支撑。“十二五”期间市辖区工业经济生产规模大幅扩大,2015年市辖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95.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4.3%大幅度提升到80.9%。市辖区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结构调整中的积极因素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积极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激发工业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工业发展动能随之发生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迅速提高,现代产业初显峥嵘,上市融资明显加快,节能降耗贡献突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一)发展动能自“内”生。
要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必须着眼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出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潮州通过理顺权责利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行政职权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制、一口收费制和检查报备制;完成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人才、产权、信息等要素市场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高效运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随着优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地推进,营造了务实高效政务环境,使资源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潮州工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生产上看,2015年潮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内源型经济达280.7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36.7%,年均增长18.8%,占全部规上的比重为79.7%,比201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二)发展动能由“创”促。
创新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动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摸准市场脉搏,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或是实行产业升级,或是培育优势产业,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潮州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动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累计投入21.2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45.9%,年均增长7.9%。一些工业企业组建了自己的技术中心,截止2015年省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42家,比2010年(21家)翻一番。有效发明专利大幅增加,从2010年的92件提高到2015年的509件。
(三)发展动能从“现”补。
潮州工业在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努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给工业发展注入“先进因素”和“现代因素”。用现代产业技术的渗透来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用现代产业的发展来引领传统产业的升级, 用现代产业的增长来稀释传统产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经过近年的发展现代产业初具雏型: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201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16.6%,年均增长16.7%;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2015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26.3%,年均增长17.7%;以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9.4%。
(四)发展动能“市”中发。
“上市热”无疑是潮州“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一大亮点,以上市为契机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发展规模及层次,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潮州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意见》、《关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本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借助企业上市的一系列要求,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人事体制和财务体制,促进企业从 “草莽企业”、“家族公司”逐渐演变为现代企业。“十二五”期间潮州企业成功上市频率空前提高,6家上市公司中三环、松发和四通3家公司集中在2014—2015年成功上市。随着企业上市意识的增强,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批经营稳定、发展前景好的优秀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如:翔鹭钨业、金源照明、顺祥陶瓷等。另外2015年1月份潮州市政府还印发《潮州市鼓励企业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办法》推动、奖励企业挂牌“新三板”。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上市、挂牌,必将推进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增强企业活力,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发展动能“降”中求。
结构优化与节能降耗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节能降耗不但是全市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确保今后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动力。节能降耗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有效缓解生产成本压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全市按照《潮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火电、陶瓷、造纸、纺织等工业行业节能减排有关工作。综合运用价格、环保、土地、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生产等多种手段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和设备,同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66.7%的同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表明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同时,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六)发展动能“质”中进。
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升,反过来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向好进一步促使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总体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5.8%,分别比2014年(254.3%)、2013年(238.1%)、2012年(226.7%)、2011年(227.4%)、2010年(207.8%)提高21.5、37.7、49.1、48.4和68个百分点。从列入考核的7项构成指标来看,其中6项优于2010年: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为28.4%,比2010年(21.3%)提高7.1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7次,比2010年(3.2次)提高0.5次;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36.3%,比2010年(56.3%)下降20个百分点;体现劳动效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8754元/人,比2010年(99124元/人)提高70.2%;反映经营效益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6%,比2010年(10.1%)提高1.5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1.4%,比2010年(98.6%)提高12.8个百分点。
四、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壮大民营工业经济,调整产品销售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了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存在工业用地少、资金紧、人才缺、层次低等诸多问题,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从工业行业产值结构和企业单位规模的区际差异角度来看,主要存在地区产业同构化现象、现代产业发展慢、工业企业小而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等较突出问题。
(一)全市工业行业产值结构的区际差异
全市各县(区)依托自身地域特点、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从2015年各县(区)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比较分析看,全市排前5位的工业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共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3%,各县(区)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集中在陶瓷制品业,占比约96%。
上表全市各工业行业布局揭示出如下问题:
1、地区产业同构化现象日益显露。各县(区)主导产业大多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绝大部分是陶瓷制品制造业),个别县(区)因特殊情况(如:饶平县存在大唐电厂;湘桥区存在广东电网公司潮州供电局)造成能源类行业产值比重靠前,可以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比重在各县(区)均排第1位。多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县(区)工业发展呈现出趋同性,表现最突出的是陶瓷产业。潮州陶瓷可谓大而全,但科技含量低,陶瓷产品研发、设计雷同,同质化日益严重,低档同类产品充斥市场,引发各县区、各企业间无序竞争,恶性竞价,裸价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现代产业体系贡献低。从上表可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涉及的工业行业几乎没有出现在各县(区)工业行业产值比重排名前5位,仅饶平县涉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但也排名靠后,比重偏低。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7.8%;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仅为2.2%,可见现代产业体系比重依然偏低,未能形成规模,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也折射出潮州工业产业层次依然偏低。
(二)全市工业企业单位规模的区际差异
从全市各行业工业企业单位规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工业行业的区际差异。2015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共8477家,其中潮安区5240家,占61.8%;饶平县1191家,占14%;湘桥区1049家,占12.4%;枫溪区993家,占11.7%;开发区4家,占0.1%;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食品行业等工业行业。如表所示:
上表全市工业企业单位规模情况揭示出如下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全市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偏小,以小微型企业为主。2015年全市8477家工业企业中,小微型企业达8261家,占比高达97.5%,广泛分布在各县(区)。其中湘桥区达1009家,占其区96.2%;枫溪区达970家,占其区97.7%;潮安区达5113家,占其区97.6%;饶平县达1166家,占其县97.6%。可见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部分工业行业在各县(区)存在重复布点、分散布局的现象,部分地区见某工业行业有利可图,就一哄而上,这也是形成地区工业同构化的主要原因。潮州企业小而散的特点,造成资源分散,集聚水平低,抗风险、抗危机能力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从上表可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陶瓷制品业)小微型企业2859家,占96.8%;金属制品业(主要不锈钢制造业)小微型企业1029家,占97.7%;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小微型企业706家,占99.2%;食品行业小微型企业683家,占98.4%。小微型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于陶瓷制品业、不锈钢制品业、印刷等传统产业中,小微企业市场容量小、创新难、管理差、提升难、化风险能力弱等短板在传统产业中展现无疑,可见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仍任重道远,需下更大的力气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四、发展建议
“十二五”期间,潮州工业经济建设虽然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潮州工业经济要持续发展,后发赶超,应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产业“提老育新”,即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产业。建议从“整”、“提”、“引”、“借”四个方面加强政策导向,推动潮州工业朝着“调结构、激动能、谋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整——整合要素,凝聚动力。
整合要素,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合理利用和科学有效地配置自然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等生产要素,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使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凝合能动效应的行为过程。目前制约潮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资金和人才。工业用地缺少,发展资金缺乏,高端人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生产要素资源紧缺的现状,潮州工业经济要后发赶超,迫切需要整合现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能。结合当前正在实施“八网+产业”计划,增加、盘活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多渠道、多层次拓宽融资渠道;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创造优良环境吸引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使有限生产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倾斜,凝聚动力,布局突破发展瓶颈。
(二)提——提升层次,拓展空间。
潮州多年来立足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目前发展空间不断受挤压。传统产业要突破发展瓶颈,激发发展潜力,再也不能走“遍地开花,到处点火”,拼资源、拼人力的野蛮扩张老路,而是应把创新提到企业发展的首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含量高、技术装备水平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来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突破产业价值链两端的“紧箍咒”,促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另外注重新商业模式探索和运用,增强传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程度,按照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的需求不断更新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拓展发展空间。
(三)引——引导发展,协调并进。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众多工业企业林立,良莠不齐,当前迫切需要对现有企业进行规范、整合、提升。一方面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企业上市,做大做强主业,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领头羊效应”,打出市场知名度,拓展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着力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向“精品、特色、新颖”发展,大力推进小微企业“扶优汰劣”,通过股权合作模式,引导企业之间开展整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向集聚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壮大上规、协调并进的产业格局。
(四)借——借力搭台,跨越发展。
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是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潮州工业经济要后发赶超,应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这次契机,借助中山资金、制度、人才等优势,跟潮州的需求相结合,搭建平台,跨越发展。园区建设是对口帮扶“主战场”,也是潮州后续发展的发动机。潮州应加快推进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闽粤经济合作区和高铁新城等产业园区建设,努力破解“生活配套差、入园成本高、审批环节多”三大瓶颈,促使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产业配套系列化、工业发展规模化,同时注重长远利益,提高园区准入门槛,变过去“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着力引进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工业经济发展趋势新高地,实现潮州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供稿:工交投资科
撰稿:沈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