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剧潮乐

从扇子看潮剧角色□陈放

发布时间:2016-12-01 10:18:29 来源:潮州信息网

扇子原是夏天取凉用具。但在戏曲舞台上,却与季节无关,不是为了扇风消暑;也不受时代限制,例如演隋唐以前的戏,角色也都手持折扇(一般学界认为隋唐以后才流行折扇),而是一种辅助表演的常用道具。潮剧以文戏居多,舞台上扇子的品种丰富多样,而且加以美化、变形,功能各异。笔者谨略述于后。

葵扇

一种是新蒲扇,媒婆、仆妇、农妇、差役、衙役、轿夫等角色持用。《苏六娘》中的阿“妮”,就是手持一把大葵扇。另一种为破旧的芭蕉扇,为扮演济公等疯疯癫癫的和尚、道士者所用。

团扇

外有圆框,绢地牙柄,形制秀美,上有彩绘。如杜牧诗:“轻罗小扇扑流萤”,罗扇即罗质团扇,持用者多为青年闺秀或俊俏丫环,如卓文君、蔡文姬、崔莺莺、黄五娘、苏六娘、益春、桃花之类。

鹅毛扇

又名翎毛扇,即羽扇。史载,诸葛亮持白羽扇指麾众军。其实,在汉代末期,手执羽扇以表示自己是文采倜傥之士,是一种“秀气质”的时髦举动,并不稀罕。晋代名士傅咸、陆机都撰有名篇《羽扇赋》或作佐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按照苏词的上下文来看,“羽扇纶巾”实应指周瑜而言,但在历代的戏曲舞台上却把诸葛亮装扮成羽扇纶巾的形象,多年来几成“注册专利”,深入人心,凝成定型,于是,羽扇纶巾竟成为塑造诸葛亮形象必不可少的道具。由此延伸开来,凡是扮演军师、谋士之类的角色,如徐庶、庞统、徐茂功、刘伯温等,也都手持一把鹅毛扇了。

长柄掌扇

又名宫扇,上绘龙凤或日月图案,属于帝后仪仗队,常由两名宫娥交叉执举, 随侍帝后身后。我看在持扇的演员中,就数这种宫娥最惨,无表情,无变化,老是呆板兮兮地举着,有可能今后转行时因臂力特大而去当健身教练!

在戏曲舞台上用得最多的恐怕要数折扇。折扇的样式最多,计有:

有字画的白折扇

持用者身份较高,如官员,绅士,儒雅的文化士等。《闹钗》中饰演“小公子”的名丑蔡锦坤先生,一把白折扇舞出那么多的花样来,紧紧扣住角色的心情和剧情,备受广大戏迷和兄弟剧种专家的高度赞誉,该剧被誉为潮剧剧目的“三宝”之一(另两出戏是《杨令婆辩十本》和《扫纱窗》)。

素白折扇

持用者身份较差,一般平民,店主,衙门中的刑房师爷,幕僚清客,潦倒儒生等均可使用。《十五贯》的况钟在假扮相命先生时不就是用一把素白折扇么?

素黑折扇

持用者身份更低,如皂录、捕快等。有些江湖侠士(以武丑居多)也执素黑折扇,取其使用轻工灵,携带方便。

洒金折扇,或描金折扇

轻巧贵重,多为帝王、亲王、后妃及高级官僚执用。

羽毛折扇

用羽毛制成,轻盈绚丽。大型羽毛折扇,多用于群舞场面。个别角色也有执用的。

根据不同角色的性别、身份、行业,使用扇子有各种不同程式。戏曲界有:文胸,武肚,媒肩,书臀等程式之说。文人墨客,举止斯文潇洒,扇扇子时,扇面贴敷胸前,轻摇轻拂,谓之“文胸”,如《荔镜记》的陈三,《彩楼记》的吕蒙正。雄豪武士,踞坐昂首,挺胸凸肚,扇扇子时,张臂用力,猛扇肚腹,谓之“武肚”,如《杨家将》中的杨宗保。媒婆之流,强颜谄笑,扭捏作态,扇扇子时,右手执扇,偏扇左肩,故作胁肩卖俏之态,谓之“媒肩”。你看《荔镜记》中的媒婆李姐,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典型。村中学究,教书糊口,日夜不离板凳,腰背汗流沾裤,频扇臀部,谓之“书臀”,《告亲夫》中那位颜秋容小姐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个形象。

以上列举的,都是潮剧戏曲艺术家长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艺术程式。

关于潮剧潮乐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