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书读出本心

发布时间:2020-05-09 09:43:3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贾小玲

读书于我,遗憾与羞愧参半。

小时无书可读,所读之书皆教材。那时,村人少读书,除了捯饬庄稼,便是侃大山吹大牛。偌大一村子,识字者屈指可数,但凡村里有与字沾边的活儿,都得搬动识字大儒,他们不端架子,一碗油汪汪面条再卧个荷包蛋便可将其请动。父亲当时是村里大儒。邻家大伯在武汉工作,每月书信往来都请父亲帮念读。每至饭后,父亲便坐桌旁,就着昏黄油灯帮读信回信。我则偎在父亲身边安静守着,觉着这信和父亲就是一部助我窥视外界的书。腊月祭祖需写袱纸,每年此时,父亲最忙,从早至晚,手不息笔。我则捣乱般指问这字怎么念,那字什么意思。“岁暮化钱、显考显妣、孝子贤孙”之类词汇那时便深植于我心,以至养成我后来甚喜阅读文言类的书籍。

偶得一残书,视若宝贝,翻几十遍。俗话说:中国人生得“尖”,认字认半边。“尖”在川话里是聪明的意思,我常以“尖”为荣,故闹得不少笑话。小学三年级时从隔壁大爷处得半本《水浒传》,竟将书名读成“水许传”,人物扈三娘念为“巴三娘”,李逵念为“李凌”,还卖弄般地讲给小伙伴听。大爷因此叫我“白字先生”。而今,若听得孩子们再念“水许传”,便会盯着笑问“确定么”?盯得他抓耳挠腮,直至会意方止,解释说为师当年也如此念过。

时盛行武侠风,暑假时两姐从舅家带回几本封面攫人眼球的武侠类书籍。姐们欺我年幼,将书藏在谷子坛里篾席子底这些刁钻之地,我竟也能有本事将其全部一一寻出,并躲在床帐和阁楼处偷看个七七八八,滋味十足,也常被书中美景、人物奇遇迷得浮想联翩,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骑只虎御只鹰行走天涯,快意恩仇!那时学习并无教辅书,重要知识点都靠誊抄老师板书,但也有个别家境优渥的同学从城里买回几本教辅书,羡煞我等。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这种交流,能碰撞得火花,便是读书的一种获益。“不求甚解、但当涉猎”是陶渊明与孙权对读书的一种态度,不过分深究字句,只在领会大意与广泛阅读,只在求获精神的欢愉。这种读书态度吾亦然!

而今手机等电子产品盛行,分给读书的时间更少了,以前床头还会放上一本书,然而这种聊胜于无的自我安慰如今也成了奢侈,常是翻书即寐。这自当让人羞愧!看书的兴趣也发生变化,再读武侠类便觉幼稚,倒是偏爱些走心的散文与随笔,以及历史、纪实类文字。偶尔心血来潮,追求些“快餐书籍”,但这种毫无营养价值的猎奇心态,消耗时间,收获甚微,并常有弃文。造成满架子书在家中成一种摆设。前几日,网上淘一套简媜散文全集,初看其文字,惊艳至极,空灵活乏,透着古风的典雅与飘逸,但却因卖家告知无货,竟再提不起想买想读的冲动。或许,我就是个粗鄙的啬家子,而读书这种极雅致的事与我不沾边儿。曾有人倡议:读书得洗手焚香、围炉煮茗,规格要高。然我乃陋人,自不得规矩,兴之所至,随时随处可读,这种读书的野路子,也真愧对“读书”二字,即使书无年少贫,倒浪费一屋好书。

书与自然,出本心即可!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