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05 09:16:2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刘雪源
我在侍花弄草时可以连续几小时沉浸其中,全然忘记时间这一概念。这种对时间毫不计较的挥霍有时令我很不安——也许我更应该用来多读几本书,多写几段文字,或者做一些看得见成效的事情……不过,当我看到我喜欢的美国女作家梅萨藤在她的日记里这样说:“难道我在这生命短促的事物上花费的时间过多?春夏秋季节时,我种园子要比写作勤奋,我想这看上去似乎有些不理智,但种园子实际上是在起一种平衡作用,它缓和了心中的焦虑紧张感,使我保持神志清醒。心明神静(加上花卉)才的确像回事儿。”心里也就释然,是啊,读书重要,事业重要,可是生命很短,还是活得安宁、从容、愉悦一些更重要吧!
不管有多疲倦多烦躁,只要置身于花草之中,或做做浇水、剪枝、冲洗、拔除杂草这些侍弄植物的琐碎活儿,我的心情就能慢慢变得安详恬静。植物散发出来气息安静、清新,轻柔而抚慰,总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就缓慢地进入一个静谧状态,像鱼潜往海的深处,舒展、放松。虽然从来不曾觉得自己是一株植物,但在那些时刻里,我感到自己充满了植物的幸福。
我始终认为,植物要比人更幸福,因为植物拥有一颗清静、自然、欢喜的心,活得无怨无悔。对于命运分配给自己的那片土地,无论丰饶与贫瘠,都忠贞不渝,随遇而安、随性而发。阳光、水分便足以生存,从不要求更多,只是安安静静地顺应它本身的季节和规律,抽枝吐芽,生衰枯荣。生活得虽然简单,却能全力以赴地享受生命存在的喜悦。科学家对植物也做过研究,解读出植物的所思所想:“最喜欢的事是‘晒太阳’,最爱说的话是‘谢谢’。”“今天天气晴朗,可以充分享受日光浴,今天过得很开心。”的确很平常很简单,但充满了生命的喜悦与感恩。所以,植物在我心里,几乎就是某种修行的代言物,代表着内敛、清静、坚忍、从容……一种我无限渴求的人生状态——芬芳高洁,只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来说,这很难。尤其是在一个由物质、野心、欲望所构成的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想要坚持一份寂静简单的生活方式,保有一份朴实安详的内心,更是非常非常的艰难。中年以后处于隐居且独居状态的梅萨藤(可以想象,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支撑!)对物质欲望曾经有过很精辟的概括:“有时我认为我们被物质需要淤塞了——或许这些需要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以至于我们几乎不能呼吸,我们拥有的每件东西使我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或许是物质占有了我们!”但是在她因病切除了乳房之后她突然想要新衣服,似乎它们能补偿失去的乳房一样,她一方面感到羞愧,一方面还是忍不住喜欢上了一件漂亮的绿色天鹅绒裙装,并在那种情绪下定购了那件裙子。——世俗生活是如此的热闹奢华,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总让人难免有心猿意马的时候。种种专注于内心成长和强大所做的努力,总是这样常常被诱惑被干扰。
人心如此复杂浮躁,欲望无止,也许植物就是造物主特意赐予人类的一种平衡与抚慰吧?植物给予人类生存的食物、治病的药物,更给予人类精神上的庇护,人类从植物身上汲取美、安慰、信心、灵感和力量。“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植物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人在植物的这种静谧与丰饶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同质的气息交流和能量互换,而在内心生出欢喜与智慧。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参透命运的玄机而开悟,洪荒中的挪亚方舟也是依靠鸽子含来的橄榄枝登临上人类延息的彼岸,植物图腾承载起人类一切的祈福和消灾,植物代言和寄托着人类的精神情感,松树的坚强从容、竹子的气节虚心、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诗经》不能没有“兼葭”与“伐檀”,《离骚》不能少了“橘颂”和“秋菊”,《红楼梦》不能缺失“绛珠草”——植物实在是人间太安宁太美好的存在了!
其实与植物亲近,受植物熏陶,像植物一样地生活,是早在人类有意识之始起就形成了的旧识啊!是动物化的生存模式让现代人一点点背离了生活本身的常态,从前那些安静从容、柔软细致、豁达智慧的感觉久违了。“植物化生存”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推崇,想来也不过是失忆的人找回了记忆,失物的人找回了原物。“乾坤容我静,芳妍任你争。”安忍淡定的植物,从来没有在乎我们的亲近或远离,始终都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地呵护着我们啊!
三岛由纪夫说:“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美。”对于我来说,当美具体到植物身上时,就像一句谶语,一方面千言万语在心底奔涌流淌,一方面却又让我失语或者语焉不详不能归纳。也许言语根本就是一种多余?两厢对望,植物不说话,我也不说话,但心底的愉悦是那么地真切而明晰,恰似海子的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