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13 10:59:0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合茂
立冬将至,是橄榄的成熟期。
橄榄是潮州乃至岭南的佳果,也称青果,雅称忠果、谏果。古人时珍曰:“橄榄名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也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潮州的橄榄主要分布于潮安区的归湖镇、文祠镇,湘桥区的意溪镇、磷溪镇和铁铺镇等,以及饶平部分地区。从色、香、味、口感等方面评判,归湖镇和文祠镇出产的橄榄略佳,且产量大,久负盛名。归湖镇适合橄榄生长,其色味较好,汁多爽脆,利于入口,让人容易接受且回味甘甜。而文祠镇橄榄果口感偏硬、渣多,但不失橄榄果香,更适合做腌制和凉果类材料。
潮州橄榄品种多,有原始的本地橄榄即青皮橄榄,也有香种、甜种,还有当地老农用嫁接技术嫁接而成的各种橄榄。从名称上分,又以村名、地名、山名或习惯叫法等命名,流传至今,使潮州橄榄品种具有多样性。
橄榄树树高普遍在十几米以上,有些可达二三十米,树冠粗大,枝叶繁茂,树龄有的达三四十年以上。采摘橄榄得用长竹竿做成的橄榄梯,橄榄梯阶距大,采摘橄榄也是一项技术活。老农拿着小筐,将梯架于橄榄树干顶端和地面间,自在地往上爬,梯高且陡,人往上爬,梯子会弹性地摇晃,看者心里发怵,恐高的人更是不敢呆在旁边看着。摘橄榄是当地农民练就的功夫,可以称得上“工匠”,大多数人已年过花甲,再过不了10年,这班60年代出生的人老去,摘橄榄的功夫恐将逐步失传了。
潮州人擅于利用各种当地食材制作特色小菜和零食,比如用橄榄果做成的小菜——橄榄糁,将刚摘的青橄榄清洗干净,加入按一定比例调配的南姜和海盐,一起放在石臼里捣碎,待橄榄肉破碎并与配料均匀混合后即可以用来下饭,存放几天后口感更佳。橄榄菜是将橄榄用水煮开,经过晾干、去核、存肉等工序,最后配上咸菜叶,将盐、酱油、花生油按一定比例加入,大火煮开后转文火烧至水气完全蒸发,则制成橄榄菜。油橄榄是将橄榄用水煮开,切成四瓣,去核存肉再用水浸泡漂洗、沥干,两天后用花生油、盐、酱油、南姜等按一定比例加入,先大火煮开,接着文火烧至水气完全蒸发,置凉后加入芝麻,则油橄榄制成。橄榄酒是将橄榄用水清洗干净、晾干,用与橄榄树同脉的凤凰山泉水酿造的米酒,按一定比例加入少许冰糖浸泡一年左右便可以饮用,具有清咽化痰、理肺胃、降三高的功效。或是将刚摘的青橄榄锤破,加入适量的酸梅汤、白糖、盐、芝麻、香菜拌均匀,做为餐后水果,味美且消食。
橄榄制品用途多样,像橄榄糁蒸鱼,即将橄榄糁和浸泡橄榄糁的汁水放在洗净的鱼上,按清蒸的方法即可,这道菜不油腻,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橄榄糁炆鲫鱼是潮州人常做的家常菜,鲫鱼的特点与橄榄糁的配搭有点奇妙,是一道可口的下饭菜;归湖镇、文祠镇附近的农家乐会创新,用橄榄糁蒸鸡、蒸排骨,其共性是少油腻,该菜已经得到游客和食客的喜爱;用橄榄糁煮水加些红糖,做为餐桌饮品,便是上等饮料,尤其在大热天,可提升食欲,令人心旷神怡,这是橄榄宴的基本菜。
橄榄既是水果又是药材,《本草纲目》记载:橄榄生食、煮饮、并消酒毒,解鱼毒;嚼汁咽之治鱼骨鲠喉;开胃、下气、止泻、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肿痛。且《中华大药典》对其良好功效有相应的记载。可入药也可食疗,用猪喉头、猪肺炖橄榄汤,可助治疗咽喉炎等症状,若再加入螺片等海味,则是上乘的“功夫汤”,是私房菜或高档餐厅的珍品。
潮州橄榄从历史上便于储存而做成的小菜,发展到适合大江南北不同口味需求各群体选择的橄榄制品,远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这是勤劳的潮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潮州橄榄的食品产业链可做好规划,从橄榄的培育、种植、改良到生产加工、销售,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按食品规范要求生产,同时推动电商及跨境电商发展促进销售;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对橄榄进行提炼,成为药品或营养品的原材料,扩大橄榄的用途,提高橄榄的附加值,将有力地推动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