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民生关注

潮州文化沙龙丨潮州珠绣,如何“绣”出一方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1-04-27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绣花针穿引珠子,一起一落间,一幅幅图案便浮现在织物上,颜色各异的珠子在灯光下流光溢彩。珠绣工艺使平面织物呈现出立体浮雕的视觉效果,被广泛运用于时装、晚礼服、手袋等领域,深受消费者欢迎。潮州珠绣有何技艺特色?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创新?4月23日,“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八期)《潮州珠绣技艺传承、文化内涵和创新应用》在潮州市百师园创意馆举行。活动邀请珠绣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和文化学者,以对话与现场演示互动等方式,畅聊珠绣的传承、技艺特色及其文化价值,纵谈传统工艺珠绣如何创新发展、更好走向市场。

文字整理: 吴冰 吴育杭 摄影:记者 庄园

黄伟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珠绣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珠绣应用 探索产业化发展

小时候,我奶奶和母亲都在居委会办的绣花社绣花,我就在“花规”旁边玩耍看着她们绣花。6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手把手教我绣花。我还记得那时候绣一对枕头花可以赚2块钱。在学习过程中,看到那些漂亮的花稿总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白纸描画起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描下一大沓花稿。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花稿都是当时潮州工艺美术界前辈们设计的。童年时候的描画经历,冥冥中为我走上绣品设计之路打下最初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我到技工学校学习服装设计和刺绣图案设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潮绣厂,这期间开始大量接触珠绣。后来调到了二轻工业研究所。1993年,我创办了自己的珠绣公司,从事婚纱晚礼服、珠绣包的设计生产,一干就是几十年。

“珠绣画”其实可以说是我在珠绣方面的一个创新与突破。现代的珠绣工艺大多应用在礼服、婚纱、珠绣包、珠绣披肩、珠绣首饰、珠鞋、珠绣首饰盒、珠绣相框等日用品中,保存时间不长。要延长其保存时间,就要给珠绣产品提升到艺术品层次。于是我尝试用珠绣作画,将珠绣传统技法与国画、油画技法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珠绣工艺从实用装饰用途发展成纯艺术观赏的“珠绣画”,并在2004年申请了专利。《百鹤图珠绣十二屏风》算是我的代表作。该作品是在明朝的宫廷花鸟画家——边景昭作品的基础上再创作。《百鹤图》原作没有这么大的比例,这十二屏风在设计成稿图时需放大比例,以便让整只鹤完整重新呈现。作品里大概有将近1000种不同的原始材料,体现颜色的渐变需要多种颜色的珠料,挑选难度比较大。因为珠料不能随心所欲地调配色彩,设计和选材料所耗费的时间最长,前前后后大约用了近3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

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从2014年至今,在广东女子学院设立大师工作室,开设珠绣专业课程和兴趣班,系统化培养珠绣人才,7年时间传授500多名学生学习珠绣。我在广东女子学院的珠绣工作室2018年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2015年创办了百师园。在百师园4楼还有一个市珠绣博物馆,馆中以实物、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珠绣的历史演变、制作工具、材料、艺术品等。百师园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关珠绣的研学实践活动,结合红色文化、党史教育,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爱国、爱党之情,又让学生了解珠绣、认识珠绣,从而爱上珠绣,愿意传承珠绣。

精品要做,但不能全部做精品,还是要考虑产业化。我觉得,珠绣产品乃至工艺美术品要创新应用,应该探索和尝试产品产业化发展。做一些普及型的产品,比如适合家居的装饰、摆件,再譬如可选取大众喜爱的时尚元素和流行题材,开发制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价格可以是几元、几百乃至几千,而不是像那些精品动辄几万、几十万。通过“量产普品”占领市场。如今,我们也陆续开发出了珠绣包、茶杯垫、珠绣书签等文创产品,这不仅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也带动了珠绣产业化发展。

陈耿之(市关工委主任):

让珠绣走进校园

根据一些调查、考古的考证、史书的记载,珠绣起源于汉晋,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创新于近现代。据考古资料显示,东汉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就有玻璃串珠。据一些史书记载,为了呈现更好的表演效果,隋朝民间艺人使用珠料装饰衣物,闪亮登台以吸引观众眼球。到了唐朝时期,民间珠绣艺术已经渗透到皇宫,诸如枕头、被面、皇家贵族的衣物都有珠绣。而在宋元两个朝代,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喜爱,不少贵族喜欢收藏珠绣的产品或是使用珠绣做装饰,这使得珠绣慢慢进入了鼎盛时期。到了明朝,珠绣渐渐成了典雅高贵的艺术品。清朝时期,珠鞋、珠绣包、珠腰带等珠绣产品已经普及,成品精致漂亮。

到了近现代,珠绣开始踏上创新的道路。有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潮剧艺人尝试把一些珠料缝制在戏服上,以便在表演时吸引观众眼球。由于珍珠成本太高,他们便发明了一种胶片,将其打孔后穿串起来装饰戏服。后来,生产服装的企业老板则利用这些胶片制作成小皮包、烟袋等小礼品,赠送给在自家工厂定制戏服的戏班人员。

回顾珠绣的历史,珠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扎扎实实传承下来的技艺。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珠绣的特点,那就是高贵、典雅、包容、创新。

珠绣等非遗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以市场进入、凭品牌取胜以及靠人才传承这四点。最难做到的是靠人才传承。如今,部分学校陆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培养珠绣人才方面,我们也可尝试让珠绣走进校园,通过开展珠绣培训班,传承珠绣技艺,培养珠绣人才,助力珠绣产业做大做强。

蔡照波(广州新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珠绣产品的创作 要与都市生活接轨

在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努力下,珠绣产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珠绣具有很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在经济价值方面,珠绣产业的广泛应用解决了百姓的就业与创业,潮州生产的婚纱礼服大量采用珠绣工艺,高峰时期企业超过1600家,年产婚纱礼服超过2000万件(套)。珠绣产品畅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当地就业和创业。在文化价值方面,珠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记录中西文化交融的载体,更是一带一路上传播中国文化的靓丽媒介。

在珠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弘扬上,我认为应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首先要做好做实非遗博物馆的兴建运营工作,升级潮州市珠绣博物馆,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打造良好的平台。不断完善珠绣历史、技艺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进行实物收藏,做到有根有源;对珠绣非遗传承人进行影像记录,为后人留下珍贵研究资料。此外,还要大力引进现代化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办相应院校,或在其他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并编录教材、网络教案等,为有追求的人提供获取知识的便利途径。

如今,珠绣绣品已经不单单体现在丝绸面料上,像印花布、牛仔布、人造革及真皮等材料,珠绣都可以应用在上面。我觉得,珠绣产品的创作还需要与都市生活接轨,推陈出新,培育新品种、新品牌,尝试将浪漫的欧美风格与典雅的东方文化有机融合,设计开发时尚实用的产品,既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又能推动潮州珠绣产业的发展。

在宣传上,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传播面,不妨将名家大师的生活片段、背后故事拍摄制作成短视频,在平台多元化推广,让珠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心中,从而提升珠绣的影响力。非遗产品的销售也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要不断创新,拓展销售网络,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文(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传承人培养 需社会各方合力

我国有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粤绣包括潮绣、广绣、珠绣。珠绣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图案性和装饰性很强。珠绣于其他绣种有着不少不同之处,在材料上,珠绣是以珍珠、玻璃珠、宝石、珠片等来绣制图案,而其他绣种是以丝线来绣制图案。

在效果上,由于制作珠绣作品的玻璃珠和珠片都是立体和透光的,因此珠绣作品在绣制时必须与光学、色彩学的原理相结合,这使得珠绣作品在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形成珠光熠熠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其他绣种难以表现出的效果,也是珠绣产品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在针法上,由于材料的不同,珠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法。比如连续排列针法、散点针法、乱底针法、吊穗针法、吊片针法、渗针针法等多种不同针法。在使用范围上,由于珠绣材料珠光熠熠的表现力,使其迥异于其他绣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也使得它应用更加广泛。它不仅应用于庙宇、祠堂,以及潮剧戏服,还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婚纱礼服、时装、手袋等。如今,珠绣产品不仅深受国内市场欢迎,在日本、东南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外国友人的热捧。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目前,珠绣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大师有不少,黄伟雄老师是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红,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文英等,中级工艺美术师黄文銮、林洁、黄溢琳等,一些传承人、工艺师都有开办兴趣班,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珠绣,对珠绣技艺的弘扬起到一定作用。我觉得,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传承人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要当代传承人的努力,还要社会各方合力,培养下一代对珠绣工艺的热情,让珠绣工艺得以创新、传承。(潮州日报)

关于民生关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