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7 10:08:58 来源:潮州信息网
海山镇,是广东打响抗日第一仗的重要阵地,1938年,那里燃起抗日硝烟,激发起打日寇热潮,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近期,海山镇对刘厝祠、黄厝祠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并于近日恢复对外开放。
海山刘厝祠:广东抗日第一仗指挥部
4月26日新闻视频
刘厝祠,位于海山镇隆北社区,始建于明代,清代续建,面积约560平方米,二进二廊格局,至今建筑主体仍保存完好。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6月21日,南澳岛被日寇侵占,而刘厝祠距离南澳岛仅10多公里,站在海边或附近山丘上,就能清楚观察到南澳的地形及一些军事情况,并能用火力控制往返南澳的船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海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讲解员余若男:1938年7月的时候,义勇军来到海山,便决定把海山作为反攻基地,把海山的刘厝祠设立为抗日指挥部,又把素菴公祠和黄氏宗祠设立为电讯处和军需品储备处,在海山征集了十几名船工和舵手,还有一些物资,准备作为抗战反攻的基础。当时共产党地下党派了七个随军的工作队来到海山和柘林一带进行抗日的民众宣传,在当时掀起了民众抗日宣传的热潮。
黄厝祠距离刘厝祠约几百米,在当时储备了许多军需品。
海山镇黄氏宗祠理事会成员黄石文:当时祠堂的储备情况,就是正厅备弹药枪支,两边的库房就储备军需物品、医疗器械,后面还有一个公厅,主要是放粮食衣物。
作为与外界传递信息的重要机构,素菴公祠则被义勇军改造为电讯处。
海山镇刘氏家庙理事会副会长 刘得喜:各个指挥电报和政府要员的电报,全都发到这里来,收到电报后再传到刘厝祠的指挥部,指挥部、电讯处、物资供应处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7月中旬,义勇军趁日寇立足未稳,出其不意,从海山渡海,收复南澳失地。
海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讲解员余若男:1938年7月10日,义勇军派遣了40余名便衣潜入到南澳县城进行隐蔽,7月11日到16日期间,义勇军分批进入到南澳县城,做好隐藏准备,17日当天接收到指挥部的命令后,义勇军奋起反抗,当天便收复了南澳县城。南澳抗战是打响了广东抗日第一枪,也推迟了日军想要全面侵占我们潮汕大地的计划。
在民族救亡中,收复南澳在我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1993年,海山刘厝祠被列为革命活动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海山镇对刘厝祠进行改造提升,并于近期完工。
海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吴敦忻:刘厝祠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展厅的提升改造工程,我们也借由这个契机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梳理,包括展厅图片的升级,文字内容也更加贴近史实,增加灯光的效果,展柜里的物品也得到补充,将这段抗战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
海山镇刘氏家庙理事会副会长 刘得喜:我们刘氏子孙当时也踊跃参加抗战,这个展厅为了牢记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使我们刘氏子孙和广大群众,牢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黄厝祠也在黄氏宗亲的慷慨解囊和通力合作下进行修复改造,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海山镇黄氏宗祠理事会成员黄石文:2003年,在乡亲、宗亲宗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一个理事会,周边的黄氏召集起来,集资80多万元,重建黄氏宗祠。2020年,配合创文再次集资20多万元,搜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史料,挂在祠堂,为了激励后人和黄氏子孙爱国爱乡。
海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吴敦忻:刘厝祠、黄厝祠、素菴公祠的改造提升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教育作用,也更好地起到宣传效果,特别是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镇将以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更加充分地用好我镇的红色资源,以更高的标准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来源:潮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