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6 09:40:41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杨志艳
农村流行一句谚语:“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由此判定农忙时机的举足轻重。
小时候,每到惊蛰节就是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房前小溪哗啦啦地欢唱,憋了一冬的雷公公终于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它呼风唤雨震醒蛰伏越冬虫。天气渐渐转暖,田野里的油菜花、豌豆花次第开放,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飞着,忙着采天地间第一茬蜂蜜,世间万物倏尔由冷峻的色调蓦然调成了鲜艳的明亮。
元稹《惊蛰二月节》诗曰:“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俗话说,雨水至,春耕始,万物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小时候感觉外公就是种地的一把好手,那时候没有手机,不能查看天气预报,但他总能根据天空中的云朵,空气中的气流预测翌日的阴晴雨雪。别人开始着急忙慌地下田犁地,用羊角锄挖地时,外公总是不慌不忙地坐在核桃树下悠闲地抽他自己种的旱烟,当家里人催促他快些春耕抢种时,他总要说那么一句口头禅:“慌啥呢?好饭还怕晚了不成?”于是家人们只好由着他任性。
“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可见庄稼人劳动的满负荷,田野里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周而复始地在土地里孕育、生长、成熟。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自始至终都十分注重墒情,一株株庄稼在生长过程中也必定要薅去周围的杂草,每当雨后露珠散尽,太阳公公露出笑脸,蝉声鼎沸时正是除杂草的好时机。可是有一年我在枇杷树上攀爬,外公和舅舅们在不远处用镰刀收割麦穗,记忆中那一垄垄金黄的麦子长得特别饱满,那年雨水充沛,只记得麦穗无法晒到充足的阳光,竟然发了芽。人人都说长了芽子的麦面不好吃,可当外婆把收回来的麦子磨成了面粉加工成白面馍时,我竟吃得津津有味,除了新鲜的口感外,还有一种绵软的甜味撩拨着我的味蕾,不知不觉间自己竟吃撑了肚皮,而外婆知晓后居然撇了撇嘴,嫌我没见识,一边吃一边唠叨着:“庄稼人最怕麦收季节阴雨连绵,这长了芽的白面有啥吃头?”可见墒情太重了也不是很妙的。
其实,不只耕地,庄稼出苗、拔节、抽穗,乡亲们无不看重墒情。庄稼就是农人命根子,没有哪户农家不牵肠挂肚萦系在心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些地方农民在政府的协助之下建立大田智能物联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参数实时监控,并实现远程控制,此外,还有短信提醒功能,系统每天分时段自动给大棚管理者发送提醒信息,这比以前自己凭经验值观察天气要精确许多,墒情不但在计算机里成了可控的数据,而且还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营销。
今年高考季又悄然走过,其实学习又何尝不是耕田种地?那些莘莘学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妨也试问一下:有多少学子在晨曦月色中与一盏孤灯为伴,与一道道题为伍?在等同的时间里刻苦勤奋、破釜沉舟、引锥刺股早已不是提分的砝码,而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的方法、诀窍才是取胜的“法宝”,选择在雨后有墒的日子里侍弄田地定会事半功倍,找对解题思路,用对学习方法才是关键所在。等待墒情与成绩充满着期待与虔诚,付出才有希望,硕果浸透汗水,毕竟“五谷丰登”与“五子登科”从来只跟随用心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