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4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第十三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现场
为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研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近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十三期《潮州文化与影像表现》在潮州美术馆开讲,邀请多位嘉宾以对话和沙龙的方式,分别从摄影与文化自信、潮州工艺美术与影像、潮州古建筑与影像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期文化沙龙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承办,市摄影家协会、潮州美术馆协办。
杨俊华(潮州市作家协会名誉理事):
摄影要以“道”驭“术”“以文化人”
这次文化沙龙的主题是“潮州文化与影像表现”,文化需要传承,“影像表现”需要“底气”和“情怀”。没有两千多年的潮州文化底蕴,谈何“传承和发展”?我认为,潮州文化传承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底气和信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摄影艺术来感化人,“以文化人”,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好的摄影作品,除了精美的构图与画面,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怀。例如,香港同胞陈复礼先生,有一幅摄影作品,画面由高洁的月亮、海平面、水草构成,并引用苏轼《水调歌头》的“千里共婵娟”命名。通过明月寄相思,表达游子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成为一幅经典的作品。1982年,许永光老师拍摄一幅作品名为《深情》。当时潮州“发大水”,两名民警、几个群众及家属抬着病重的老人在板车上,趟过深深的洪水要去医院就医,场面十分感人。该瞬间被许老师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下来。还有,我们拍“涵碧楼”,最终目的,是让人们通过相片,重温红色记忆,感受革命岁月,砥砺前行。
摄影以审美的视觉形式反映历史、社会现实和大自然,表现真、善、美。通过刺激感官,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 如何做一名有文化自信的摄影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摄影作品要有人文情怀。拍摄一张好的作品,首先需要有思想观念,通过思想观念反映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潮州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反映出来。把潮州的人文精神,包括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民俗和非遗等反映出来,从而提高潮州文化的影响力;第二,摄影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力求在生活层面和情感层面触动别人。比如,通过潮州工夫茶、潮汕民俗活动、潮州音乐、潮州戏曲等的照片,可以看到百姓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变化,这就是摄影作品无声力量的说服力;第三,要从各种文化元素中提炼出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找出那些可以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共同价值,突出价值内涵。例如,红色文化的摄影,很多都是寻找红色足迹,而这些红色文化元素,可让人们联想起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爱国情怀。
总之,摄影人的拍摄思路应从“道”来把握“术”。这里的“道”就是“道理”、“内涵”。“术”就是技术、技巧。潮州人的特质精神,就是“创业、精致、感恩、包容”,这就是潮州人的“道”。摄影应发掘这些元素背后的“道”,在“道”的层面推动文化传播,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
郑振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借鉴潮州工艺的“大智慧”创作潮州影像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突出的特点就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是具有审美特征的造型艺术之一。
潮州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潮州工艺美术。
潮州工艺美术以其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艺精湛而享誉国内外。潮州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与欣赏性、包容性与变革性等文化特征,同时具有笔简神传、形简意丰、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等审美艺术特征。
潮州文化的载体如文学艺术(包括摄影艺术)、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艺术(包括祠堂、民居)等等,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程中,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和相互促进的。潮州影像植根于潮州文化的沃土上,潮州影像创作的繁荣、发展深受丰富多彩的潮州文化的滋润、熏陶。潮州文化是潮州影像创作的源泉、养分并以之着力表现的题材。
潮州工艺美术是潮州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大宝库。潮州影像创作可以从潮州工艺美术的文化、审美艺术特征,表现题材内容、表现技艺手法等方面汲取养分,挖掘潮州工艺美术的文化、审美艺术内涵,特别是发扬前辈能工巧匠的创新精神。这对进一步提升潮州影像的文化品位,繁荣潮州影像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让我们来欣赏“素雕蟹篓”这件经典作品吧!或许对潮州影像的创作会有借鉴的作用。“素雕蟹篓”是由木雕大师张鉴轩与徒弟陈舜羌合作完成。作品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它在原来浮雕蟹篓的基础上,运用镂通雕高难度技巧,创造了第一个立体四面可观的木雕蟹篓,在潮州木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素雕蟹篓”这件作品创意独特,作者刻意让它稍一倾斜,顿时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蟹篓内外的八只蟹,篓内的蟹急忙要往外爬,篓外有的失重好像要掉下去,有的受惊抖动,有的挣扎乱闯……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只有平时认真观察生活,仔细观察活蟹的爬行、生活习性,和处在不平衡状态下活蟹的生态,才能创作出如此生动、如此鲜活的作品。
几十年来,潮州木雕蟹篓的创作,虽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但都离不开前人用蟹篓这个载体来施展木雕艺术中最具特色、雕刻难度之最的缕通雕的绝活。而现在许多木雕蟹篓中,除了蟹之外,还加上龙虾、鱼类水族等,但大多数只是形似,而没有生气,是没有生命的标本。
木雕蟹篓艺术除了从半浮雕二维到三维立体的突破外,构思将蟹篓倾斜,蟹篓内外的活蟹四处奔突的爬行状态,这是一种大智慧!彰显了潮州能工巧匠驾驭木雕艺术的聪明才智,和他们追求艺术的真诚和真爱!如今,潮州工艺美术许多“创新”,在这件“大智慧”的经典“素雕蟹篓”面前,只不过是一些小聪明而已!
我想,潮州的艺术创作,包括工艺美术及影像创作等等,或许能从这件经典的“素雕蟹篓”的创造力和刀锥之功的解读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吴志敏(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古建筑影像要达到纪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潮州古建筑与影像这个题有“潮州”“古建筑”“影像”三个关键词。先说影像,影像不仅是照片,也可以是人为创作的手工绘画图像等,是一种视觉符号。再说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当下行政区域的城市,潮州市。另一个是历史概念上的“潮州”,即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潮州府(郡)。最后说古建筑,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例如潮州的牌坊街骑楼。通过影像表现潮州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潮州文化,这既是对潮州古建筑的一种记载、纪念,也是对其文化的挖掘、艺术细节的表达,有利于潮州古建筑、潮州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古建筑摄影具有纪实性与艺术性两种特性,摄影既要真实地再现古建筑形貌,又要用艺术手法的创新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摄影者要深入了解古建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及审美观念,才能知道如何用镜头更加准确表现出建筑特征和摄影者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拿着相机“咔嚓”一下就完成了。摄影者要对古建筑的总体布局、工艺造型、装饰细节、周边环境、营造思想等方面进行读解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后,再运用不同的艺术技法进行拍摄,达到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潮州古建筑造型优美且种类繁多,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例如,潮州开元寺、海阳县儒学宫之严谨;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青窗祠之华贵;许驸马府、林宅、陈宅之大气;凤凰塔、三元塔之质朴。这些古建筑是各时期建筑规制和特点的反映,古建筑影像可以为人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重要依据,为传播潮州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视觉媒介。
人文精神在潮州古建筑中有多个表现。第一方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在“齐家”观念下,潮州民居厅堂空间对称,厢房左右围合,配合起来反映出家庭整体性。第二方面是礼制观念。潮州居第有下山虎、三座落、四点金等空间格局,居室有正屋、厢房之分,按照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营造出尊卑有分的空间次序。第三个方面是尊祖敬天观念。在传统村落中,民居建在祖祠周边进行围合,这是“尊祖”的观念。潮州民居通过“过白”的营造规矩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天井大小,实际上反映了在建筑物空间组合方面,追求阴阳适中、天地冲和的居住环境,很好地保持住宅与自然的关系,是随顺“敬天”的一种体现,也进一步营造了宜居空间。此外,还有天伦之乐、毋患曰乐、乐天知命等人文精神表现在潮州传统建筑装饰中。
潮州古建筑众多,而随着时间推移,修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修复中有历史影像资料作为参考,这对保护古城肌理、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原真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摄影家要有担当,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城市的变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