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日落旗头山

发布时间:2021-09-17 11:58:3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余泽存

苍茫武夷,脉脉群山,如入地老桩,盘根错节,如蛇委延,蔓展四野。其中一支,潜入粤地,向海而伸,盘踞要津,于东南沿海,形成一条漫长海岸线,拒水挡风,坚不可摧,保护一方水土一方生命。

在入粤首哨,有一驻点,时空交错间,风云际会里,历史星火曾于此地邂逅碰撞与聚合,让此赋予生命与温度,增添色彩与情感。

冥冥之间,我的来临,再次与历史契合。这是冬日的一天,不觉中辗转到此,进入自然的画卷中赏读。

一个冬日午后,与饶平县文学协会张会长相约,二弟开的车,本想到柘林风吹岭看古驿道和镇风塔。张会长说,风吹岭去了多次,我带你们去看旗头山吧。老张最近在写《村里的故事》,上山落海,走南闯北,把饶平各地跑了个遍,挖掘了不少新的乡村风情故事。之前车祸受伤的腿,因走路过多,引发股骨疏松破碎,他刚置换股骨头不久,手还拄着拐杖,走路还一拐一拐的。他说,最近在挖掘村里的故事发现,旗头山还未开发,保存有较多历史遗迹,可以过去一看。我问他小车可开上去吗?他说只能开到半山腰。我疑虑地探问他的腿是否能承受得了,他微笑说,慢慢走吧。

自然之道,有形而生,无形而长,应天地而存而灭,沐清风明月,浴雨露霞霜,我行我素,如脱世老僧。而世间人却把自然拉入尘俗,赋予了更多情意与色彩。

小车转了转,沿着一个不显眼的缺口,钻进一片绿荫之中。刚开始小道还可行,缓缓便崎岖难走。到了半山,我先下车,大步攀越,小车在后面,如蚁爬行。

这是一座115.5米的主峰,位于饶平柘林镇之东,其东南面海,与南澳岛隔海相望,扼控浙闽台入粤的海上通道,战略位置十分显要,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海道。《东里志》载:“铜旗山,在下岱海滨,山下皆白沙,如旗带,故云,或以为岐山,又名白沙墩,万历三年,兵道金松涧新立望墩于此。今云旗头。”

踏上山头,风硬如剑,吹树似砍,带着阵阵冬日寒意。山之最高处,筑有城墙,约二人高,墙壁峭蚀,爬满藤蔓。我们找个入口,登在高处,里面房屋已坍塌,仅剩一石砌小门独立,周围长满没腰野草,霉气刺鼻。

老张告诉我,这是旗头山古炮台遗址。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坐西北向东南,朝向东南大海。营寨墙高约4米,厚2米,由灰沙混合筑成,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正座分成三格,前格是炮位,设炮台8座,整座炮台宽24米,长40米,大部分破损,中格是大厅,为厨房食厅连接正座的北面,后格是营房,设营房26间,驻兵62人。细看,遗址基本结构尚在。

想当年,于此人迹罕至之海隅山头,筑城守卫祖国边陲,保家卫国。不论昔与今,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英雄,为了祖国的领土,为了家的安宁,贡献出他们的青春热血,这是何等让人钦敬!

从古炮台下来,沿着一条小道,通向海边。出了林口,眼前豁然开朗,宽阔大海,无边无垠,对面的南澳一岛,隔海相望。向下俯瞰,连片石头交叠筑于山海边,如石龙盘踞,挡住海风浪涛,滔滔海浪,不时撞击,是怒是狂,不得而知。海边连片石礁中,约有一100米长大石,褐色磐坚,平展于前,名叫忠臣石。海浪漩涛,拍打礁石,叹欲惊裂,气势澎湃。

相传宋末皇帝南逃,后于厓山投水而亡。踞守旗头山的臣子闻知,悲痛欲绝,立于此石,跳将下去,追随先帝而去,故名。

此刻,夕阳西下。金光铺溢海色,恍若海上浮现出一道小道,用碎金块排叠铺就,通向远方。随着浪花翻动,海水撞击石礁,弹出金珠乱跳。夕阳缓缓西移,向远方的海里沉落,天与海交融在一起,海水渐渐被染成红色,如血在滚动、在咆哮。几株相思树,叶尽凋落,仅主干屹立,在发亮的夕阳与红色天空的映衬下,如立于火球中燃烧,身骨却坚挺如柱,这铮铮硬骨,不也是世间多少忠臣良将的写照么?大自然的无意呈现,不由让人心生感叹和神奇。

此刻的旗头山上,藏隐于树林中的古炮台遗址慢慢披上迷蒙的轻纱,而海边落日,依然如火如涂,燃烧着、蒸腾着。我知道,在不久之间,它也将归于沉寂归于黑暗。世道苍茫,历史风云云卷云舒,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形式走向另一种形式。古炮台的驻防官兵已化成杂草;忠臣石的忠臣已是历史大河的一条魂烟。我们也将下山,旗头空寂了,但也必将迎来新的一茬向往自然、探循历史的人们。

我相信,旗头山落日,燃烧过后,最后的一抹亮色将随风而去。而黑暗过后,明天将有更鲜艳的太阳从海中喷薄而出,霞光将染满旗头山苍老的额角。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