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家乡的月饼

发布时间:2021-09-21 10:04:06 来源:潮州信息网

拜月娘(速写) 郑鹏 作

□ 陈钦智

每年的中秋佳节,老家总会给我捎来家乡的月饼,是带着浓郁乡味的月饼。

家乡的月饼与众不同,称大朥饼,简称朥饼。装在一个土陶缽里,黄纸封口,贴红纸标记, 印着饼家名号,和“意溪朥饼”四个粗黑大字。一照面,那幼滑细腻的饼香和浓浓的乡味,立即引起食欲的冲动,连咽口水。

别看这缽装朥饼粗俗土气,可这是自古传下来的最原始标配。曾经名噪一时,声动海内外。意溪是江边古镇,交通方便,又是杉木竹的集散地,往来客商众多,经济也比较充裕,当他们做完生意之后,总要在镇上买些回家礼物。如遇中秋,古镇的朥饼则成必带的手信,自家的,送亲友的,代购的,大包小包,沿着韩江流域向外传送,直达本省和福建、江西等许多县市。意溪还是著名的侨乡,每逢佳节,一份朥饼,是亲人的祝福,家乡的问候,故土的眷恋。侨胞在交往中,意溪朥饼常是手信和礼物。饼香伴着乡味,不断飘洋过海。意溪朥饼始于乾隆年间。曾有过近十家朥饼作坊,涌现范合盛,许美盛、范嘉合、林顺成等知名饼家,可见当年朥饼热销盛况,几成朥饼之乡了。

虽然,朥饼产自家乡,但家乡人不是轻易能吃到的。只在节日里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儿时过中秋节,那是最高兴的节日。夜晚,和左邻右舍聚在一起拜月,供桌上,琳琅满目的祭品,朥饼是最招眼吸睛的。祭月完毕以后,母亲就会给我们几个小孩,每人分发一份糕饼糖食。我把它藏进纸匣里。其中半块朥饼是镇匣之宝,想吃,又舍不得吃,馋了,才掰下一小块解馋。

意溪朥饼声名鹊起,究其原因,就在一个“朥”字。朥,猪油也。由朥、糖、豆、面粉四大食材合成的朥饼,朥是大当家,是主帅。饼皮是朥和面粉调拌出来的,酥香;馅是朥和糖、豆熬制出来的,甜滑。还嫌“朥”得不够,取猪背含油量最高的膘肉,用糖腌制得又甜又脆,切成如玉如珠的白肉丁,加入馅中,用精细的工艺,完成朥饼的制作。读到这里,也许有人发声:“哎哟!这么油,谁敢吃啊?”

这就要看什么时代了。

贫困的年代,在为“填肚饱,求生存”的消费者面前,朥饼是珍品,能给人体补充营养。小康社会里,在为“保健康,谋长寿”的消费者面前,朥饼是俗物,或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消费者变富裕了,一变带百变,朥饼变成通俗食品,谁都吃得起;高脂高糖不利健康,大都小心翼翼,浅尝辄止。从吃不起到不敢吃,是幸福的烦恼,颠覆性的变化。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家乡独有,整个月饼消费市场,都是如此。节日到来,月饼产销,热火朝天。礼品、慰问品占很大的比重。花钱的不吃,吃的不花钱。吃不完扔掉心不疼。节日过后,不少家庭把吃不完的月饼,当垃圾扔掉,商家把大量卖不出的月饼,当猪食处理掉。

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中秋节过后,有一个乞丐,行乞三家,连得三盒月饼。高兴得很,赶紧拿回去和同伴共享,也给同伴一个惊喜。不料同伴也从行囊中,掏出许多月饼来。大家面面相觑,你有我有全都有啊,这怎么消受得了。从此,乞丐们行乞,纷纷拒绝接受月饼,只要现金。乞丐也怕“三高”,也怕吃月饼,史无前例!

这是一个困局。许多饼家,采用改革创新,以求突围破局。出现冰皮月饼、雪糕月饼,水果月饼,果冻月饼等等,尽量向健康绿色靠拢。

家乡的朥饼,还要不要进一步改革?尽管已经降低了糖、脂含量,饼馅中的白肉丁也不见了。但还不尽人意。譬如,朥饼缺乏保质措施,很容易发霉变质;饼皮容易脱落,脱落的饼皮多被当垃圾扔了。一位旅居海外的朋友,回国时常到我家做客,也喜欢吃家乡朥饼,临走还要带一点。因为是熟客,没有礼仪上的障碍。吃朥饼时,直接把皮剥掉后再吃。问其故,曰“太油”。

短板明显。有人建议引进广式饼皮,真空包装加除湿剂保鲜,这算一策。但万全之策,有赖饼家的筹谋,先搞试验,少量生产,成功再推广,没有什么危险性。推陈出新和遵古法制并行,由消费者选择,这是最好的检验。把短板补齐,让消费者真正喜欢。得消费者之心者得市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