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3 09:43: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意渐浓,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都是典型的“秋燥”表现。如何有效防范秋燥,防止秋季疾病侵扰,来听听医生建议。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之为“秋燥”。
潮安中医院 主任中医师 陈钿鑫:燥为秋天的主气,其致病特点为“燥性干涩,就是干,身体感觉干干的,易耗伤津液,易使人内脏津液耗伤”,人感受燥邪则病,燥邪致病分二方面,一方面就是外感,一方面就内伤,就是外燥,内燥之分。外燥主要是由于外界自然气候干燥而引起发病,内燥主要由于精血内伤,或食物食攻伐太过的食物(太霸道食物),引起发汗太过泄下太过,致津液亏损所致。
陈钿鑫介绍,秋燥有外燥内燥之分,中医理论上说秋季燥邪伤人,最容易伤肺胃,会引起口、唇、鼻、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皱裂。在预防外燥要避免受凉感冒。
主任中医师陈钿鑫:主要因为秋季站在中医角度上说是阴气渐升,阳气渐降,所以日夜温差较大,预防外燥,要注意避免受凉,在日夜色温差较大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外感,饮食上要注意卫生,不要食生令,不喝生水,可以适当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选取中药中的“芦根、茅根、板蓝根、金银花、马齿苋”等药物中之一种煮水代茶服用。
预防内燥主要是滋阴润燥。
主任中医师陈钿鑫:现代医学要求适当多服用富含维生素食物,瓜果蔬菜等食物可起到预防燥邪作用。站在中医学的角度来说,主要要求燥邪伤津耗气,所以适当服用一些柔润滋阴益气的食物乃至药物,如中药“西人参、野沙参、、南北沙参、玉竹、麦冬、百合、莲子、甜杏仁、川贝”。
另外预防秋燥还要学会注意起居调养、饮食调养、运动调养、精神调养等,要坚持早睡早起,适当食用一些酸性酸味食物,同时辅佐一些辛味食物。
古代《饮食正要》说“秋气燥,宣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即是说可以食些仁类,如芝蔴白芝蔴等,蔴的食物可以润燥,凡是仁类食物都带有津液有润燥作用,同时禁止食寒冷食物,寒也会引起燥。另外在运动调养方面,秋季秋高气爽,是运动的好时机,个人可根据各人的俱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运动。但不能出汗太多,汗与血同源,耗汗也是伤阴伤血,运动要适度。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陈钿鑫向大家推荐以下几种防秋燥食养方:
1.秋梨藕节川贝饮:梨150克(去心)、藕节100克、正川贝6克煮水代茶饮,适用于内有燥热引起咳嗽之证。
2.百合粥:百合30克、粳米100克、玫瑰花1.5克、冰糖适量,可佐餐食用。适用于内有燥热引起的郁证。
3.黑芝麻粥:黑芝麻15克、粳米100克、蜂蜜少许,可佐餐食用。适用于内有燥热引起的大便秘结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