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田东码头好歌不断

发布时间:2021-12-12 10:21:35 来源:潮州信息网

田东码头 廖本民 摄

□ 廖本民

田东码头帆初落山后渡口未偏移邻舍夫君夕欲归思乡心情令人断溪中飞起对白鸟谁在唱着客家歌?——在潮安区登塘镇田东村西溪岸,有一处至今保留着的古码头遗迹,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向你讲述过去的沧桑岁月……

登塘镇田东创村于明朝天启(1621)年间,含山猪坑、围村、田东3个自然村,沈氏、陈氏、郑氏、黎氏、江氏、朱氏、刘氏同村居住。沈氏从福建永定迁徙创祖;陈氏从梅州市潘田迁移定居……多姓氏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友爱有加!

西溪的源头,从大葫芦、小葫芦、栖凤村山脉流出的泉水叮咚下流,唱着欢歌经伍全、田东、登塘、古巷、凤塘流向榕江。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田东古村落的历史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始建于明朝年间的田东古码头,现存码头基础部分石块建筑为清朝时期建筑,长约18米,宽约9米。三百多年来,几经修补的石码头,涛声依旧。

这个货运商贸码头,一度货运繁忙商旅发达,带旺了田东的市场商机,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建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田东老街边的杂货店、小吃店、剃头店、肉店、夜宿店、药店、草鞋店、馒头店、甜番薯店、粿条店、炒仔茶店等等,五花八门。每到 “三六九”对墟日,从揭阳、丰顺、潮安而来的山民挑着柴草、花生、瓜果、鸡鹅鸭等农副产品,在田东渡口落船,田东码头一派繁忙景象。田东老街上的对墟日,更是热闹非凡。来自山里的小伙子,赶着对墟日上街选对象,有些姑娘就跟着母亲到墟市剪衫裤,见到青年小伙子就羞羞答答,然后又含情脉脉。小伙子看见生来好看的姑娘,起初就红着脸,然后就走近前壮着胆搭腔,用眼睛暗示着行到树荫下写下寄信地址。看合了的姑娘也就内心欢喜接受啦。分别之时,田东码头演绎着一个个情依依、话依依的甜蜜镜头。于是,有了揭阳人嫁丰顺、揭阳丰顺姿娘嫁潮安、潮安姑娘嫁揭阳、潮安美女嫁丰顺、丰顺雅妹嫁揭阳的亲情喜事。

饱经风霜的田东码头,有过风情万种的岁月,也有过战火纷飞的历史。

抗战时期的1939年秋至1944年初,日军侵入潮汕部分地区。那时,抗日武装进驻田东村一带。为保护码头、渡口的物资运输,抗日武装在附近山顶架设高射炮,多次击退日军飞机对田东码头的轰炸,保卫着水上运输的交通线。

1946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田东码头夜间成了武工队运输枪机弹药等物资和接送情报的重要秘密交通站。河西走廊的武工队和北山游击队,在田东村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组织民兵青年夜间撑船过渡运输医药、粮食、日常用品,提供了后勤保障,为解放潮揭丰边做出了贡献。

拾一抹幽静,揽一缕晚风,让思绪淡然。转悠之时,刚好时近黄昏。有好几位帅哥美女在这里看来看去。我在码头上凝望着彩云,感受到宜人的景色……古码头像磐石一样,历尽沧桑依然如旧,仿佛向我叙述着什么。码头是凝固了的时间。整整300多年的人世变迁,它见证了多少伊人思亲盼归的期待,见证了多少雅士贤坤感叹夕阳与码头之美啊!留得住古码头,才留得住这里的乡愁!

“船儿撑开波浪,溪水倒映着古老的榕树,水中的鱼虾悄悄地听着我们甜甜的笑声……也难怪撑船伯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小船撑向对岸,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我家二代人,从我的爷爷,父亲都撑船过渡谋生。过去全村有20多名青壮年都在撑船。码头周围有几个深潭,潭水清凉,每到炎热夏天,我们几个调皮小学生,放学后就结伴来到码头的溪潭游泳,嬉笑着打水仗,抓鱼虾,摸石螺,在沙滩上做游戏。大人就在码头上催着我们吃番薯呢。童年的快乐,带给我美好的回忆。”该村支部书记陈奕山深情地说。

地野嫩叶与谁亲泥土番薯个个留\一担粪箕紫番薯挑在肩膀笑颜开一季番薯半年食\香喷番薯盘上端田东番薯稣又甜养活饥年山村人。

前世今生的田东村民,自明朝以来就有种植番薯的传统。登塘镇党委副书记曾庆锋,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郑炯娜告诉我:“一切为了群众的美好生活,发展一村一产业,引导农户种植环保好食的传统番薯,结合现有的古码头,打造旅游产业,加快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我们在努力工作着。”

西溪依旧流水潺潺溪边吟唱的女子仍是抒情的流行歌曲就让那甜美的歌声谱写着心中的恋情沿着弯弯的西溪袅袅娜娜地行在溪岸上寻觅少女时代梦中的你看水中戏耍的鱼儿相依让心灵的纯真也在清水中浮现。

田东村古码头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水干净,溪流长、潭水凉、可游泳。乡村幽静,蝴蝶恋花,蜜蜂采蜜,田东番薯惹人爱……打造古码头旅游业,让旅游者返璞归真,感受田东村产业文化的魅力!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