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7 09:52:21 来源:潮州信息网
构图饱满匀称、色彩浓艳、纹理清晰
艺术效果如浮雕一般
潮绣,源于潮州,名扬天下!
《广东印记》之“潮绣”
将带你走进潮州
欣赏潮绣工匠们一针一线打造的艺术精品
到了明清两代,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刻本有“五娘刺绣”一出;万历刻本也有“金花挑绣”一出。康熙《澄海县志》记“妇女之俗”说:“百金之家,妇女不昼出;千金之家,妇人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乾隆《潮州府志》“术业”条说:“妇女多勤纺绩,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据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潮州市志》记载,乾隆时期潮州已有绣庄20余家,分布在城外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进入商品化生产。而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不断推陈出新,潮州的刺绣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因其鲜明的特色而成一大刺绣流派。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潮州24名刺绣艺人绣制一批潮绣作品参展,其中“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及“鹌鹑鸟”等作品在赛会上获奖,一时引起轰动。及后,又有一批潮绣作品先后参加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英国伦敦赛会展出,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绣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成为潮州地区的大宗出口产品。其间,名师辈出,精品叠现。由中国工艺美术家林智成设计、潮州潮绣厂精品组绣制的“九龙屏风”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
潮绣绣艺程序,以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的《九龙屏风》的龙头为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用白描勾画出龙头的轮廓和结构;二是垫棉、垫各种形制的纸钉,突出了骨骼鬃须;三是在垫料的上面铺绣金线,目、眉、舌则绣上绒线;四是用包上各色丝绒的纸钉勾勒出线条结构。 在中国四大名绣中,苏、湘、蜀绣都以绒绣作平绣,如果说,它们像中国的彩墨画的话,那么以金银绒绣作垫绣的粤绣特别是潮绣,就像是富丽堂皇的浮雕装饰画。 潮绣从最初的实用绣,不断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使其不论在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由自然形态升华到艺术形态,发展出有适合家居布置的实用性很强的绣品,也有着神情逼真的人物肖像绣品,以及精心制作的花鸟鱼虫高档藏品等,被广泛应用于高档服饰、戏剧服饰、庙宇装饰、民俗活动用品,以及挂屏、屏风等室内装饰中。这很大地提升了潮绣作品的经济价值,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潮州经济的重要命脉。直至今天,潮绣仍对潮州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