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潮州文化探源|潮州传统礼俗中的周礼印记

发布时间:2022-02-23 14:45:11 来源:潮州信息网

开栏语

潮州民间礼俗中有哪些周礼的影子?从潮绣、潮州木雕到嵌瓷,精美绝伦的潮州工艺美术发端于何时、其源头来自哪里?闻名遐迩的潮州美食,折射出的是怎样传统文化密码?……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路;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走向未来。《潮州文化探源》系列专题,让我们一同开启潮州文化的“寻根之旅”,一起解读潮州文化之“然”及“其所以然”。

遵礼制、重礼仪,讲究“诗礼传家”

潮州传统礼俗中的周礼印记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宋·陈尧佐

陈尧佐这首广为传颂的诗篇《送人登第归潮阳》,满怀激情地描述了宋代潮州礼仪之邦的人文盛况,亦使“海滨邹鲁”从此成为潮州的美称。

遵礼制、重礼仪,是潮州文化一个鲜明特点。所谓“诗礼传家”,潮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对礼俗的讲究。这些传统礼俗是如何形成的?在当代又有怎样的传承发展?文史专家曾楚楠先生指出,时至今日,潮州民间礼俗仍可看到周礼的影子,保有中原古文化的深厚积淀。

中州移民带来儒家思想

潮乡遵崇古礼,士民知礼好学,历代方志早有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风俗》援引《陈尧佐集》云,“潮人虽小民亦知礼仪。”援引《明一统志》云,“海滨遐陬,冠、婚、丧、祭,悉遵典礼,蔼然无异于中州。”光绪《海阳县志》云,“士笃文行,四礼遵用紫阳(朱熹的别称)。”

潮州传统婚嫁场景。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是中国古代四大仪礼。隋代王通《中说·关朗》云,“正家以四礼,冠、婚、丧、祭。”

远在南海之滨的潮州,为何流传着中原礼俗文化?曾楚楠先生说,潮州先民多来自中州移民,秦始皇三十三年,第一批大规模移民进入岭南,晋代“八王之乱”,中原望族南徙渐次入潮。历代移民的不断涌入,带来了儒家一系列思想理念,并逐渐在潮州落地生根。

潮州礼俗的基本确立,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韩愈治潮,大力振兴文教,推动了儒学在潮州的普及。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云,“由是潮之士笃于文行,至于今,号称易治。”到了宋代,潮州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名贤大儒,对士风民风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王大宝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之语。宋代程朱理学的勃兴,以及后来的阳明心学,对潮州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楚楠先生说,潮州传统民家,厅堂正壁往往悬挂《朱子治家格言》,训诫子孙“祭祀不可不诚”“经书不可不读”等等。可见潮乡家风家教的传承,是以朱熹正统儒家思想理念为基调,这也使得潮州传统礼俗带有儒家礼教的印记。

传统建筑蕴含古代礼制

潮州人讲究传统礼制,典型体现在祠堂文化之中。乾隆《潮州府志·风俗》载,“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光绪《海阳县志·风俗》载,“祭皆遵古,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祭田,春秋入庙,洁粢奉牲,虽妇人稚子,亦知敬谨以将事。”

潮州祠堂文化浓厚。

今天潮州城乡各地,依然保存着大量古祠堂,成为乡民祭祀先祖、敦亲睦族、教育后代的重要场所。

曾楚楠先生指出,祠堂文化实际上是古代礼制文化,周朝对宗庙的建立有着严格规定,天子、诸侯、士,方可立庙,庶民没有资格,只能在家宅中祭祖。后世逐渐放宽限制,唐代始创私庙,宋代改称家庙。南宋朱熹《家礼》确立祠堂之制,始称家庙为祠堂。至明代,嘉靖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修建祠堂才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

“祠堂是每一个村落的标志,乡村最美观的建筑,往往都是祠堂。”曾楚楠先生说,古代祠堂甚至是全村的命脉。朱熹《家礼》云,“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意味着先公后私,将祠堂利益作为最高准则。祠堂也象征着孝道,祭祖是严肃的仪式,古代要穿着礼服,每个步骤都有讲究。现在随着社会进步、移风易俗,不可能再像古代那般繁复,但祠堂文化在潮州依旧浓烈,各种各样的祠堂,数量如此众多,保存如此完好,在全国是极其罕见的。

潮州传统民居建筑,亦蕴含着礼制的讲究。曾楚楠先生说,潮乡民居最常见的格局是“四点金”,前落门楼间较矮,正落一定比前落略高,以示尊卑有序。正厅两侧的房间,左侧曰“昭”,地位最高,右侧曰“穆”,地位次之。家中兄长住“昭”房,弟弟住“穆”房,而儿孙只能住门楼间房。这是参照学宫大成殿而设置的规矩,但凡潮州传统民居皆如此执行。

婚丧习俗遵从周朝仪礼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历来是人生头等大事。《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将婚礼视为“礼之本”,是关乎人伦的重要礼俗。

西马路聚集着不少传统礼俗用品店。

曾楚楠先生说,中国传统婚俗仪礼称为“六礼”,早在周朝的《仪礼·士昏礼》中已有详细记载,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彼时有抢亲的风俗,因此迎娶都在黄昏进行,故称“昏礼”,后世才改称“婚礼”。

潮州传统婚俗,亦遵从“六礼”的规定。曾楚楠先生解释说,所谓“纳采”,就是委托媒人或介绍人提亲;“问名”即是交换庚帖,俗称“合八字”;“纳吉”则是定亲,俗称“??定”;“纳徵”是送聘、行聘;“请期”是确定婚礼的日期,俗称“择日”;最后是“亲迎”,前往迎娶新娘,通常仍在夜间进行。当代潮州婚俗,虽然从排场上大大简化,但“六礼”的步骤仍全部保留,这在其他地方是比较少见的。

丧礼作为人生的终点,同样是一项庄重肃穆的大事,是子孙尽孝最后的表现,同时蕴含着传统礼制中人伦秩序的深刻意义,最典型的是丧服制度。

潮州人有“五服内”“五服外”的说法,用于表示血缘关系之亲疏。曾楚楠先生说,“五服”其实是指五种丧服,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形制越重,形式越粗糙,以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之情。如孝子、孝女、孝妇,与亡者血缘最为亲近,故必须穿着“斩衰”。即以粗麻布为衣,麻布不能用剪刀剪齐,必须用刀斩断,所谓“披麻戴孝”。这些在《仪礼·丧服》中也有明确记载,如今为彰显文明,一切提倡从简。

当代礼俗不断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潮州礼俗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浓厚的地域特色。人生仪礼的开端——冠礼,在潮州就演变成为“出花园”习俗。

出花园习俗场景。

方志对潮乡冠礼记述较为简略。嘉庆《澄海县志·风俗》载,“冠礼,旧志不载。今俗,男子甫离襁褓即加帽,至年四五岁养发,长为总角。将婚之前具冠,命赞礼者祝加其冠,皆亲长所赐。然惟士夫家间一行之,民庶多略。”光绪《海阳县志·风俗》载,“冠礼故家存其名,田家则不知为何事矣。”可见古代潮州只有世家子弟才举行冠礼,平民百姓往往忽略不办。

当代,“出花园”是每一个潮州孩子必须经历的仪礼。不论男孩女孩,到了十五岁,都会在家长的主持下进行“出花园”的一系列流程。家长会为孩子置办新衣物、新脸盆和新毛巾,让孩子用十二种花草浸泡的开水擦拭身体,穿戴装有红花仙草、龙眼、红包等吉祥物品的腰兜,吃俗称“五碗头”的全鸡、甜汤、芹菜、鲮鱼、猪肝等等。

曾楚楠先生说,“出花园”其实就是成人礼,同样是从周礼中发展而来的。《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古人认为二十岁体魄犹弱,而已成人,故行加冠礼。潮州人认为十五岁已经较为成熟,所以将成人礼提前举行,并融入地方风俗特色。相传明代的林大钦年幼时家贫,常常穿不起鞋,入读书塾那天,父母特地给他买了一双红屐。上学途中,碰到有人在征求对联,并将一只大公鸡作为奖品。见上联曰“雄鸡头上髻”,林大钦巧妙地对道“牝羊颔下须”。就这样,林大钦抱着大公鸡、踩着红屐,高高兴兴上学去。后来,林大钦高中状元,潮乡便流传下“出花园”要穿红屐、抱大公鸡祭拜孔子的习俗。现在许多人把红屐改为红拖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礼俗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潮州传统礼俗,应该如何看待?曾楚楠先生认为,潮乡礼俗积淀了大量中原古文化成分,冠、婚、丧、祭,基本遵从周礼,从中不难看出,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分支。但研究传统礼俗,不等于全盘接受。对于有永恒价值的部分,须继承和弘扬,如尊师崇文、敬亲睦邻、诚信务实、勤俭治家等等。而对于封建糟粕,则应该坚决摈弃。如此方有利于从传统礼俗中汲取养分,营造当代新的家风家教和文明礼俗风尚。

来源:潮州日报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