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再访冠山书院

发布时间:2022-02-28 10:24:14 来源:潮州信息网

谢锐勤

读罢山中春昼长, 莺飞树色绕芳塘。

门前一鉴冰壶水, 疑是风光九曲堂。

——【明】程大道:《院堂一鉴》

也许是步入中年的原因,对家乡的风物越来越眷恋。三年前在冠山书院匆匆一瞥后一直念叨,直到此次春节回汕头老家,终于得以再次造访。

冠山书院是广东现存数家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之一,虽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无法相提并论,却是澄海地方史上最重要的书院。书院背靠神山,前临鹅湖,坐南朝北,四周葱翠,宛若一位清秀的农家女在湖前梳妆打扮,润眼,却不抢眼。

书院属于三进硬山顶祠堂式学堂,门庭上四块石壁刻有《四时读书乐》四首诗,一起烘托正中的“冠山书院”。进入院门为宽敞大埕,两缸紫色的睡莲,两株橙黄的桂树,幽幽的桂香悄悄沁入心中。正座大厅为讲学堂,20扇门肚上浅朱红底白粉字,书写儒学经典语句,堂内为朱熹讲学像,暖阳通过镂空的门扉照到朱熹祥和的脸上,大师在讲什么呢?后埕连接二进和三进,后堂祭祀书院倡建人知县蔡楠。偶遇一帮小学生在外埕学茶艺,穿汉服,叠手端坐,桌上的风炉“突、突、突”冒着热气。老厝与奴囝、威严与可爱的对比别有一番趣味。当年,学子是否也一边读书,一边品茶呢?

如果说岳麓书院是名门望族,那冠山书院便是小家碧玉,虽无显赫的血统,却有清白的面目,短短三进就将书院的历史交代清楚了。

书院的“靠山”便是神山了。《澄海县志》载:“神山高十一丈,周七百余步,较澄海诸山岩为低小,然峰壑幽邃,草树荣敷,实甲他山。”沿书院左侧步道上山,山脚下数十棵柚木或像礼兵笔直排列,或如恋人脉脉含情,闪烁金光的树叶与朴拙斑驳的树皮诉说着沧桑的故事。经过桂花亭,来到藏春坞,阳光如同画笔将外层的绿叶照成透明的金片,将静谧的石板路变成黑白交替的琴键,爬山如弹琴,阳光的芬芳弥漫开来。来到山顶平台,夕阳将树干的阴影变成一首曼妙的舞蹈,伴着“啾、啾、啾”的鸟鸣与跃动的身影,小朋友正踩着节拍欢跳。今日之风光,与450年前蔡楠所见是否一样?

神山没有华山悬崖绝壁的险峻,没有衡山人才辈出的故事,但风景与风情随意而不刻意。同样彰显温和气质的,还有书院前的鹅湖。

鹅湖碧绿,将书院和神山都倒影到湖中,颇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味道。湖中的亭子一大家子在滴工夫茶,“食、食、食”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湖边老人“架脚”眯着眼“照日”,有些就势斜躺在草坪上“日光浴”;少女将双腿曲成倒V作书架读诗,读到会心处脸蛋红扑扑;小孩在“踏脚车”比赛,清泉般的笑声将湖水震出一圈圈涟漪;妇人嘴里的瓜子“咯、咯、咯”不停,她们“从暹罗诐到猪槽”仍意犹未尽;男子在书院门前石阶或安坐、或读石刻,也许此时无所事事就是对一年辛劳最好的犒劳。蔡楠若见到今日书院之景象,是否感到欣慰?

鹅湖不像西湖名满天下,不像纳木错纯净之至,却拥有西湖所没有的纯真,拥有纳木错所没有的亲切,仿佛邻家女孩温暖且贴心。

如将视野放到全国,无论冠山书院、神山还是鹅湖,都寂寂无名,也非一流之物,但组合起来很开放、很亲民、很生活化,没有封闭、学究或陈腐的气息,家乡亦自此“人文蔚起、贤哲汇征”。这样的理念与传承,也许从建院开始就具备雏形。

明隆庆四年(1570年),蔡楠始修冠山书院,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明朝地方官员的考核晋升并无在任职地修建书院的科目,那蔡楠为何修建冠山书院呢?在书院右侧山边大石上,至今保存蔡楠所书“攻玉”石刻及“攻玉铭”:“有物于此,璧则完而,取之砻之,质则珍而。三人同行,吾则师而,不善改诸,德则新而。”发现璞玉,琢磨成器,见贤思齐,提升德行,蔡楠兴建书院的本意是为家乡开创一处“释奠习礼之地,兴学育才之所”。因此,蔡楠捐出两年半俸银百金修书院,自任山长,为生员讲学授课,开一邑文风。

“神峰不是终南地,只架山堂欲著书。”对于当时以考取功名为导向的书院教学而言,蔡楠无疑是一股清流。“学而仕”难,但“仕而学”更难。做官是一时的,但修养是一辈子的,能把在书院读书和教书当成乐趣,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蔡楠的心境既纯净又高远。去掉传统书院的庄重与严厉,将书院无形的围墙拆掉,变成百姓爱去的休闲地,蔡楠的觉悟最大限度的受益潮汕乡亲。

乡亲们说“院堂一鉴”的胜景是“冠阳福地”,但福地首先是心之福,其次才是地之福。蔡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潮汕学子的心灵结构,改变家乡的文化与风气,他不才是家乡最大的“福气”吗?书院门联曰:“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冠山书院要紧追白鹿洞书院,也许底气不在学术较量上,而在心灵境界上,在本土影响上。

准备离开书院时,一阵凉风吹来,鸟儿立在枝头闹,一朵木棉花掉落鹅湖,狮头鹅在湖中戏水,伴随琅琅的书声,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而蔡楠的到来,不也开启了家乡人文的春天吗?突然想起门庭上的《四时读书乐·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在书院期间的蔡楠,是否四季都体验到读书之乐,是否常写生活的文章呢?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