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1 08:42:51 来源:潮州信息网
□ 王吴军
我常常会想起乡下老家的麦地。每到冬去春来之后,麦地里的麦子开始蓬勃成长,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麦地里一垄又一垄的麦子已经长得有半尺高了,风一吹,碧绿的麦地里涌动着着一波又一波的绿浪,在无垠的田野里翻滚着,发出好听的声音,此刻,地头上的绿树也在风中摇曳着枝叶,“哗啦啦”地响着,和麦子摇动的声音互相应和。麦子的香味四处弥漫,明亮的阳光毫不保留地洒落下来,辽阔而碧绿的麦地闪烁着缤纷的光芒。在村外的小路上,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趟又一趟地往麦地里跑,时刻关注着麦子的长势。孩子们则喜欢一边用毛毛穗编成各种动物的样子,一边蹦蹦跳跳地在麦地的地头玩耍,那些喜欢漂亮的女孩子会微笑着采下一朵开得正好的野菊花插在乌黑的发间,轻轻唱起欢快的歌谣。
在城市里,一旦安静下来,我就会呆呆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思绪飘扬,怔怔地沉默着。我知道,我是在想我的乡下老家了,我是在想我乡下老家的那一大片一大片铺展开来的麦地了。乡下老家离我现在生活的小城只有几十里的路程,抬脚即可到达,可是,那些生机勃勃的麦地,我还能像儿时那样随处看到吗?
我的乡下老家在黄河南岸的平原上,距离黄河只有百十里地,是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村子虽然很小,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成为一个有几百人居住的村子了。西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处邻村西边的打麦场,起初,当地的人们把收获的麦子在这里晾晒、用石磙把麦子的麦粒碾压出来,收回家里,养育家中的老小。西场,这个村名给人一种接地气而又勤劳耕耘、认真收获的美好感觉。由于乡下老家地处平原,地下水也比较丰富,干旱时节,清清的井水浇灌着乡下老家的上千亩良田。其实,我的乡下老家的那片土地上不仅出产小麦、玉米等常见的粮食作物,还出产高粱、谷子、花生、红薯、芝麻等农作物,我小的时候,乡下老家河汊纵横,到处都有水塘,因此,那片土地上还出产味道鲜美的鱼虾。还有村子东边的那一大片芦苇荡,青青碧翠,让人心旷神怡。尤其到了每年的夏季,到处是碧水清清,满目的碧绿,麦子飘香,鱼虾鲜美,真的是一块养育苍生的福地。因为乡下老家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所以,这片平坦而辽阔的土地总是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四方来客 ,在我们西场村,就有外地人在那里落户,姓氏虽然不是太杂,但是,也有外地的异姓人在这里落户生活,淳朴的村民并不排斥他们,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去帮助他们,彼此相处融洽。
麦子成熟的时候,举目望去,是金黄一片,麦地里弥漫着麦子成熟的气息。清晨,天刚刚亮,家家户户都已经下地了。麦地里,人们一字排开,弯腰收割着金黄的麦子,一边收割,还不时地彼此说笑着,镰刀和麦子碰触在一起,发出“嚓嚓”的声音,真是一曲欢快而热烈的麦地音乐,在无垠的大地上回响着。直到颗粒归仓之后,麦秸在打麦场上堆成了麦秸垛,麦地才渐渐归于宁静。
在乡下老家的大地上,每年农历的五月端午前后,麦子就已经基本收割完毕了,麦子收割之后的麦地里,人们套种的玉米已经是青青一片了,青青的玉米苗在成片的麦茬之间摇曳着嫩嫩的叶子,没有多少天的工夫,碧绿的玉米已经长得齐腰深了,彼此连成一片,站在地头,已经根本看不到麦茬了。这时候的麦地里,是玉米鲜亮的绿,是玉米美不胜收的绿,是让你觉得眼前是一幅铺展开来的巨幅画卷的绿,更是生机勃勃的绿。夏天的夜晚,清风吹拂,麦地里长起来的玉米“哗啦啦”地响着,还有阵阵的蛙鸣此起彼伏,一派热闹气象。
在我的乡下老家,田野里那些周而复始、繁冗而忙碌的农事,孩子们虽然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但是,在农忙时节也会帮着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种帮忙其实也是一种乐。比如在麦地里给麦子浇水,清清的井水顺着事先拢起的垄沟淙淙流淌,我们这些孩子们喜欢赤脚蹚着清凉的井水在麦地里浇麦子,既帮着家里干了农活,又能享受赤脚走在清清流水里的快乐。在乡下,家里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在土地上摸爬滚打而成长起来的。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烈日炎炎,在麦地里给麦子浇水,孩子们对那汩汩流出的清凉惬意的清清井水早已是无比神往,大人们一声令下,孩子们就会十分麻利地脱掉了鞋子,挽起裤腿,拿起铁锨,跳入水中,蹚着水前行,抵达目的地后,用铁锨将水引到浇不到的地方,等水浇完了一垄的麦子后,再返回田埂,这样周而复始,不喊一声累。而且,麦子地里总是会有一些蚂蚱或蛐蛐,它们蹦跶的身影总是逗引得孩子们的心头发痒,在干农活的间隙,总是能逮着几只蚂蚱或蛐蛐,用毛毛穗串起来带回家,蚂蚱被烧着吃掉了,味道鲜美,蛐蛐则被放到自己编的蛐蛐笼子里养起来,没事的时候看一看,十分可爱。
收割麦子的时候,孩子们也是要参加的。大人们总是循规蹈矩,挥动着镰刀一直朝前收割,直到一垄麦子收割完了,再收割另一垄麦子。孩子们则不这样规规矩矩、按部就班,他们挥动着镰刀,想往哪个方向收割就往哪个方向收割,左边收割几镰,又转向右边,只听到“嚓嚓”的收割声,却总是寻不到人影。这样的时刻,大人们很少发脾气,对于孩子们的这种顽劣的收割行为,大人们很少斥责,看到了之后甚至还乐呵呵地笑,也许是因为眼前的麦子丰收在望,大人们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因此,脾气也就好了起来。
我的乡下老家出产的麦子,虽然谈不上是享有盛誉的东西,但是,也是远近闻名的优质粮食。老家的麦子养育了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也拉动了老家经济的发展,高产的麦子远销省内外,连麦秸也被利用起来,变废为宝,麦秸编织成的草帽和背包曾经销往省内外很多地方。乡下老家总是有一些勤快而能干的人家,每到农闲时节,就每日早起蒸起了又白又软和的白蒸馍,在附近的集市上挣一些零花钱。生在麦子之乡,我的乡下老家的家家户户的女人几乎都会以小麦磨成的面粉为原料做成各种食物,面条、白面蒸馍自不必说,还有烧饼、韭菜盒子、饺子、包子、油条、糖糕、肉盒等等,都是让人食之难忘的美味食品。
乡下老家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地,一粒粒饱满的小麦,总是让无数外地人艳羡不已。后来,我到城里生活,每次谈到乡下老家,我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然而,麦地越来越少了。那些麦子丰收的富足与快乐,藏在光阴深处了。
回忆着那些和麦地有关的快乐时光,我不止一次地希望,在乡下老家那片土地上的麦地,有朝一日能重现丰收和蓬勃的动人容颜。
看新闻,看到了国家发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得人心的倡议和伟大设想,心中感到无比欣慰。我想,我的乡下老家要恢复的不仅是麦子之乡的美好,还有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空前盛景。我相信,那麦苗绿油油的麦地,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出现在老家的土地上,会更加丰饶与蓬勃。
我想,穿过岁月的风雨,麦子已经在乡下老家的大地上生长了一年又一年,与老家的芸芸苍生融洽相处、水乳交融,已经是难以分割的一个整体,也是老家土地不可替代的一个坐标。麦子,其实不止是麦子,应该是所有的庄稼,所有的庄稼就是老家那片土地的灵魂。只要土地在红尘里存在,生长着养育众生的麦子的丰美麦地就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