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5 10:26:0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关琦
2022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在大型电子荧屏上映出的关于中国立春节气的美丽图象,在世人面前惊艳亮相。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精确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与介之推相关的故事即是最为广泛的一种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汤让公子喝了,可见介子推竭诚之惨烈。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若干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遍寻不着,遂三面火烧绵山,想逼出介子推。大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自兹之后,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唐朝大诗人杜甫有一首《清明》诗:“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诗中也提到了寒食的典故。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有一首诗咏清明,里面没有那么多的怀古之思,更加的市俗化,接地气,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另一种古称为 “牵钩”的运动,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清明时节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运动项目,是因为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不正暗含着健身的生命科学的道理吗?清明,真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节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