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5 08:59:2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谢锐勤
乡愁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粿条汤,还是一曲《天顶一粒星》的童谣,或是蓦然回首时的那轮明月?
有一次,林伦伦老师离汕返穗,带来鸥汀老鹅头和鹅肝、达濠鱼丸、八合里海记牛肉丸等潮汕地道食材,一路呼朋唤友安排家宴,我亦有幸参与。晚上,“家己人”吃着美味的潮菜,品着清香的“鸭屎香”,用潮汕话聊家乡人、乡里事,氤氲间似乎回到故乡。
味蕾乡愁在大学时代最明显。上大学离开汕头来到广州,习惯了潮汕美食的清淡与鲜甜,每隔一段时间就想方设法寻找乡味,味蕾顽固得宛如候鸟的季节反应。卤鹅的咸香,牛肉丸的Q弹,反沙芋头的香脆,巴浪鱼饭的鲜甜,蚝仔烙的外焦里嫩,生腌濑尿虾的鲜美,每次都吃得汁水点滴不剩。在异乡街头品尝家乡美食,既是回忆妈妈的味道,也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参加工作后,经济条件改善,倒是常有机会品味潮汕美食,但亲近乡音的机会少了。当时在东莞上班,每一、两周就要找三、五老乡食茶,聊聊湘子桥的传奇故事,说说冠山书院的文脉传承,谈谈英歌舞的勇猛威武,议论海陆丰人的“胆大包天”,话题永远说不完,气氛永远热烈。乡音让人记住从哪里来,而工夫茶仿佛身体的密码,将老家的氛围渲染得丝丝入扣。
生活稳定后,总想力所能及为故里做点贡献。尽绵薄之力资助大学生,不让有梦想的“后生仔”掉队;协助成立家乡商会,让身处珠三角的老乡有机会加强乡谊;书写凤凰山、南澳岛、开元寺、甲第巷、韩文公祠、樟林古港等,让更多人关注潮汕风物,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水平。作为故乡的儿子,“孝顺”母亲理所当然,当有能力回报时,必然更加关注家乡的未来。
娶妻生子后,乡味、乡音、方言写作都有了,心里更牵挂老家的亲人,时不时回到故乡激活情感,日常陆续阅读关于家乡的书,乡愁变成一条细水长流的小溪。正如三毛所说:“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生活中一个视频通话,闲聊行情世事,问问厝边头尾,最平淡,却也最治愈心灵,乡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离开故土20年来,尽管乡愁有所变化,热爱却始终不变。故乡的形象既在现实中,也在成年前,又在想象中,尽管回乡的日子屈指可数,尽管家乡的现状不如人意,但在自己心中总是好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人在异地,但只要身处乡人乡音的氛围中,就好像回到母亲的怀抱,最亲切、最自在、最放松。此生,也许身体难以回到家乡,但无论跑得多远、飞得多高,心灵就像风筝,一直被故乡的线牵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