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2 09:06:31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上下联动干群合力 复耕掀起“大热潮”
——《撂荒地蝶变丰收田》系列报道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耕地改造关键在人力。撂荒地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联动干群合力,奔赴田间地头,全面掀起复耕复种热潮。
大热潮
4月21日新闻视频
春雨沁凉,轻柔拍打着凤塘镇盛户村的这片农田,放眼望去,400亩毛豆犹如绿色的波浪,生机勃勃。
凤塘镇盛户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苏宗镇:盛户村这片基耕片原来在抛荒,部分村民在这里搭棚寮养鸡鹅鸭等,这次政府重视,对撂荒地进行复耕,所以作为村两委干部,我们加大力度,拆除棚寮,清理杂物,使这片撂荒地能够顺利种植。这片地承租了十年,我们会继续加大力度把这片土地管理好,坚持下去,把这片地做到不撂荒。
毛豆长势喜人,茭白则迎来了收成季。在凤塘镇洪巷村,眼前的农田绿叶摇曳,工人穿梭其间,寻找成熟的茭白。收割、运送、挑选、包装,工棚里忙得火热。但在三年前,这片农田不仅长满杂草,连灌溉都成难题。
种植大户 蔡任淳:一开始来有水源的问题,也是制约现在种植业的一大难题。在镇政府、农业局的帮助下,在韩江引涵引了韩江水过来种植,让水稻更加优质,已经种了三年水稻,在今年引进种茭白,经济效益比较好。
在最近的采收期,每天有五六万斤茭白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380亩茭白丰收在望,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也让种植户干劲十足。
种植大户 蔡任淳:种植后平常需要工人20至30人,收割高峰期的一个多月,工人达到200人左右,解决了当地劳动力问题,在周围还有一些撂荒地,我也跟镇政府、村联结,尽量把荒地变成具备种植(条件)的良田。
截至目前,凤塘镇共完成撂荒耕地复垦复耕超2343亩,全镇农田灌溉渠系整治工程正加快推进,引五支渠灌溉工程已经完工,引八支渠灌溉工程正加紧施工中。
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 翁鹏程:去冬今春,全市投入了资金1.2亿元,整治水利灌溉渠道255公里,解决了0.65万亩撂荒地的灌溉用水问题,今后还计划三年投入10.6亿元,来全面整治农田水利的问题,计划整治灌溉渠道2100公里左右,改善全市约47万亩的农田水利灌溉,解决2.15万亩撂荒地的灌溉用水。
撂荒地高效实现复耕复种,还得算好“经济账”,发出“动员令”。在推进撂荒地治理过程中,我市用活用好惠农强农政策,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硬核”奖补政策,充分调动起农民复耕的积极性。
浮洋镇副镇长 苏宗武:第一,在今年完成撂荒耕地的,补助一亩1000元的撂荒治理经费;第二,对50亩以上连片撂荒耕地,通过向上级申请资金进行项目化的建设,我们今年已经实施5个项目总共是1250亩,投入资金是接近400万元;第三,就是通过政策的引导来鼓励农民还有种植大户来种植水稻,在潮安区每亩补助300元的基础上,我们镇追加200元。
奖补有策,更得管理有方。为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或者再度撂荒,各相关部门层层压实,督查守好“责任田”,促使撂荒耕地治理常态化。
浮洋镇副镇长 苏宗武:第一,要加强撂荒耕地常态化、网格化管理,镇已经有专门的巡查人员每周进行巡查;第二,就是落实属地管理的责任,落实村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发现撂荒的要及时进行复耕复种;第三就是推动土地流转,有效防止再次抛荒。
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 翁鹏程:通过干群的共同努力来破解三大瓶颈问题,一是破解农民不愿意复耕复种的思想瓶颈;二是破解农田水利设施不到位的瓶颈;三是破解工作方式落后低效的瓶颈,来推动撂荒地复耕问题得到新的突破,让我们全市的“老土地”焕发新活力。
来源: 潮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