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09:49:28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林树顺
潮州西湖,是全国四大西湖之一,是进入古城的门户。
西湖,昔曾称为化象潭,据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卷十《杂记·化象潭》载:“唐李赞皇谪潮,携二玉象至鳄溪,化入潭中,时作光怪云。潭即西湖也”。
西湖也曾称为鳄鱼潭。宋宝祐间知潮州的林光世作《浚湖铭》首句则是“凤凰山对鳄鱼潭”,黄景祥《湖山记》首句则是“湖峙立于郡城之右,鳄诸绕其前”。
潮州西湖,遇上春光明媚之时,湖中鱼儿忽游忽散,鱼网抛撒,鱼儿奋力逃离,则呈一幅“西湖渔筏”的绝佳美景,这即是流传至今的潮州内八景之一。
南岩寺位于西湖山(葫芦山)之南,西湖山南有壑丘天成,石室向南,因号南岩,林大川《西湖记》云:“老君岩即南岩也,两旁石壁,编刋诗句。”古之南岩,为林木丛生之处,狐兔出没。明万历年间,邑人章曰慎始辟其地。明崇祯年间,潮州乡贤陈观墀复建庵寺,由是梵音不断,蔚为壮观。
南岩寺于1986年重建,历时三年建成,如今的南岩寺更加壮观气派,背靠青山,前瞰湖水,古榕龙盈,红棉擎天。“金碧妆成新法界,钟声响彻梵云宫”,大雄宝殿、两廊祖堂、客堂、僧舍以及殿后观音阁等。华严三经、观音地藏菩萨及十八罗汉全部贴上金身,妙相庄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岩寺题写寺名及“大雄宝殿”匾额。
潮州西湖山的摩岩石刻是广东省两处最具盛名的石刻群之一,1962年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摩岩石刻现存有140来块。最为古老是北宋天禧四年(1020)俞向卿的“葬妻文”。最为壮观的是南岩峭壁上的“湖山图画”每字170厘米,总长10余米,勒于清道元二十九年(1849)。
沿着水泥路面和石阶慢慢往前行,先后可以看到两个特殊的小塔;雁塔,石脚落款是“景佑四年(1037)书”。雁塔建立之后,潮州府所属各县每年考试中榜之人,都记载在雁塔石上,从这也可看出潮州历代的科举情况。
在西湖山的最高点就是四望楼,又称凤栖楼,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所建,这是一只腾飞的凤凰。站在平台上可以眺望整个古城区,往东望去还能看到韩江,天气晴朗时还可看到几十公里外的桑浦山。
在西湖, “处女泉”三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处女泉泉洞如井,有三尺深,几级石阶,下面才是泉水,泉水极其清冽甘芳。
当时,城中绅富之家,经常雇人前来取水回去泡茶。《西湖记》文中说:这泉水,取少许入口,挤舌一挠,圭角磷磷,诚为上品。林大川有诗两句:不知陆羽来到此,品作人间第几泉!
再往南走就可看到景韩亭,顾名思义,就是为敬仰韩文公而建,它依山而筑,古朴大方。
著名的《白鹦鹉赋》石刻嵌于亭中正面壁上。文章内容的大概意思是:一只美丽的白鹦鹉被困笼中,它向往蓝天,渴望自由飞翔,但却无能为力。
向湖心望去,有一座小亭,靠石临水。这小亭便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唐伯元筑的“钓鱼台”又称“垂钓亭”。每当秋意方浓的时刻,藏身于钓鱼台之中,观鱼垂钓,颇多风趣,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算作西湖一景,名为“钓鱼秋色”。
在进入钓鱼亭前有一块大石,近十围大,一人多高,攀上石顶,便可看到一个大脚印,大约一尺来长,这就是民间传说的“仙人脚迹”,迹旁石凹盆中有带赤黄的水渍,且能湿指,不管风吹日晒干旱长年不变。相传曾有一仙人,站在这石头小便,自此便留下这水渍。人们便把这奇迹称为“仙人放尿”,石头上更刻有仙踪二字。为此有人题诗:“仙人本飞空,来往无行迹,何事湖山旁,踏破这块石”;另一首:“湖光山色最清幽,引动天仙此畅游,为受名区添胜迹,一只大脚右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