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1 09:42:4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刘界书
据饶宗颐《潮州先贤象传·刘知州允》记载,“……大观初,(允)尝集京浙闽蜀刊本及赵德旧本,参以石刻,订正刊行,为潮本宋椠韩集之始。”即是说,早在北宋徽宗大观初年(1107),潮州府海阳县东津人刘允校订编纂的潮州刻本《韩愈文集》(下文简称《潮本韩集》)就已刊行。
那么,刊行之后的《潮本韩集》有怎样的故事?
北宋靖康元年(1126),致仕后回家乡潮州著书述经的刘允病卒家中。
南宋初(1128),《潮本韩集》原版毁于兵火!
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时任潮州知州李宥、通判李公彦访得一原版旧本,打算重刻再版。遂邀刘允的长子刘昉写一篇跋文,作一些说明。刘昉欣然应诺。跋文如下:
文公去潮,潮人庙事公,久益谨。今是集诸处往往镂板,潮为公旧治,顾可阙耶?大观初,昉之先大夫忧居乡,尝集京、浙、闽、蜀所刊凡八本,及乡里前辈家藏赵德旧本,参以所见石刻订正之,疑则两存焉。又以公传志及他人诗文为公而作者悉附其后,最为善本。郡以公庙香火钱刊行资发,赢以葺祠宇。中经兵火,遂无孑遗。今郡中访得先大夫所校旧本重刊之,属昉识其后,义不可辞,谨拜而书之,勒于左方。
绍兴己未吉日左朝散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刘昉书
跋文意译为现代汉语是:
韩文公离开潮州之后,潮州百姓感其教化之恩,建韩祠以纪念之。自兹以后,每年的祭祀越来越恭敬,尊韩氛围越来越浓。目前,全国各地的《昌黎文集》这类书籍屡屡出版或再版。潮州作为韩文公的旧治之所,连江山皆改姓韩,对此怎可无动于衷?
早在大观初年,我的先父刘允丁忧守丧在家之时,将京城开封、浙江、福建、四川等地所刊行的《昌黎文集》八个版本,以及乡里老一辈家里珍藏的唐·赵德旧本进行综合考证,再参考手头掌握的石刻资料进行精心校对订正,遇到有疑惑暂无法确定的,则将多个版本的各种说法皆收录留存,供后人考究验证。还把韩愈传记及文人墨客为韩愈而作的诗文都附在文集后面,使这个潮州版《韩集》成为不可多得的精编精校之珍品。
当时,郡守用韩文公庙的香火钱资助刊行该书,所得收益归韩庙,专用于庙宇修缮维护及相关文物保护。
后来,历经1127年靖康之耻等战乱和火患,本以为该文集已灭迹无存!
现在,潮州知州李宥和通判李公彦告知我一个喜讯:寻访到一本先父所校订的潮州版《韩集》,准备重刻刊发!吩咐我为重版写篇后记。这么合乎时宜的举措,这么盛情的邀请,我当然不好推托,故恭恭敬敬写几段文字附于篇后,作为说明。
左朝散郎尚书 礼部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 刘昉
1139年吉日
在《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题咏·<图经志>》中,选录了宋·陈知柔的一首诗,原诗如下:
读《潮本韩集》
宋·陈知柔
大雅寥寥不复还,
如公几得古人全。
格高枯淡复志赋,
意到浑沦原道篇。
赵子遗编今复乱,
欧公校本孰能传。
古音祠矣尤难识,
聊与磨铅一究研。
陈知柔(?一1184),字体仁,号休斋居士,福建永春人。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宋代理学家。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任同安主簿时,曾两度到永春拜访陈知柔,昼则携游名胜,夜则对榻论文酬唱,结为莫逆之交。陈知柔病卒时,朱熹亲写祭文,极表痛惜。
陈知柔留世诗作,除了这首《读<潮本韩集>》外,还有几首与“韩”有关的诗。从内容看,瞻韩祠、咏韩木、颂韩公,可以推断是在游览潮州时留下的。对这几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展探究,有助于更深层次挖掘《潮本韩集》出版后的外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