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地久天长话书香——詹安泰与张辉光两家读书人的情谊

发布时间:2022-05-30 09:29:46 来源:潮州信息网

詹安泰先生手迹

□ 张百栋

(一)

詹安泰先生(字祝南)是我父亲张辉光(字无辉)的老师,一生亦师亦友。先生的家在新丰润丰楼,我家在上饶坑边。小时,常听到父亲提及“祝南先生”,并晓得他的学问很大,字写得很漂亮。但未曾有一面之缘。

张辉光先生手迹

1943年抗战末期,广州、潮州先后沦陷,詹先生携家人从韶关坪石(中山大学战时临时校区)返乡,执教于上饶中学(现饶平四中),并同时聘请当时潮州名士李芳柏(韩山师范学院校长),谢贤明(金山中学校长)等一起到上饶中学教书避难。此年,伯慧兄已经读初中了。这年暑假詹先生和夫人柯娥仙女士,应父亲之邀从上饶中学步行四五公里到我家做客。先生体型清瘦,风度儒雅,一看就是个读书人,他没有穿他平时最爱穿的汤坑长衫,而是穿一袭白色唐装,脚着布鞋,打着油漆纸伞;而柯师母则穿着绣花的旗袍,显得时尚,温文尔雅。要是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可谓是“安仙配”矣!见了面,大家都很高兴。这是我第一次把詹先生夫妇的形象和名字联系起来。这次见面,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印象却异常鲜活。十多年后,我考取华南师院中文系。1956年我到中山大学西南区64号去拜见詹先生,先生和师母柯先生一眼便认出我了,劈头就说“张辉光的公子,长得和你爸一样”。

因为我姐姐的婆家也在润丰楼内,与詹先生的故居仅几墙之隔。所以我经常去探望姐姐。润丰楼背山面水是块风水宝地,藏龙卧虎,里边住着一二十户人家,大抵非富即贵。伯慧兄就读上饶中学时,在祝南先生指点下,曾为润丰楼写过春联,名震全乡。我父亲曾亲自带我去观摩过,又对我说:“伯慧会写,你也可以写。”后来春节时,我也被“拉牛上树”涂鸦过几副。因年代久远,近时与伯慧兄谈及此事时,他说记不清了。

新丰学文堂,闻名遐迩,其实只是詹先生家的书斋,在润丰楼外右侧。前面有个鱼塘;一入门,有一块雕刻的格子屏风,屏风前放张茶几接待客人。步入其内,有个大天井,大天井两旁的房廊及中厅都陈列整齐的书架,书架装满了书,是个书的世界。不过,遗憾的是学文堂如今已荡然无存,永远的消失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从詹先生的讲述中获悉,主要是《四库全书》。我们知道,四库全书,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433卷,36000册,全册约八亿字。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是中华传统中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大作。中国的文、史,哲、理、工、农和医无所不包,凡所有的学问,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一家人拥有如此多的书,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世上即使再骄傲的人,在这浩瀚的书海面前,都会自觉渺小起来。我想,正是有了这些书,学文堂才能出个学者詹安泰。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书,在1951年土改时通通都转移到上饶中学图书馆保存起来了。截至目前为止我仍搞不明白,在那轰轰烈烈的斗地主分田地的运动中,究竟是谁有这豹子胆,做出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呢?实在应该感谢那些有远见卓识的有识之士和有关领导。倘若没有他们,就会像瘟神一样,被明烛照天烧而灰飞烟灭了。那时,没有单车,也没有汽车,全校师生在刘步升校长的带领下,靠扁担、木棍、绳索一捆一捆的全运进了图书馆。1956年我与詹先生谈及此事时,他有点兴奋、激动说:“后来杨康华部长问我有什么要求时,我便说要想回保存在上饶中学图书馆的书,杨部长答应了”。过了不久,当我再次到詹府做客时,詹先生的二公子仲昌带我参观书房,看见如汗牛充栋的藏书时,不禁心里泛起喜悦和感恩之情。仲昌弟顺手从书架取下一本英国凯瑟琳·温莎的《琥珀》(傅东华译1944年版)给我看,并说“这是本黄色小说”,我愕然,虽想借看而又不敢开口。我只看过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还被人举报过,登在华南师院内部刊物上。以此故,便不敢涉目《琥珀》了。

1957年7月,詹先生的专著《屈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这在学术界是件盛事,反应十分强烈。我和华师图书馆馆长讨论詹先生的学术成就时,他告诉我说:“苏联有一个评论家说,詹安泰是中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价古代文学的学者。”该书出版后得了三百多元稿费。我很感谢詹先生,他没有忘记我,于星期天叫仲昌弟带新出的样书签名送给我,并馈赠20元,真是雪中送炭啊!这20元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我足足用了半年,帮助我度过辛酸无助的日子。《屈原》这本书,我一直保存至今。

在与詹先生有限的几次谈话中,我注意到了,也领略到了大家的风范。詹先生在学术领域犹如一座古典文学的宝山,诗词的海洋。博阐疆记而又善于表达自己。1957年,由詹安泰、容庚、吴重翰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詹先生年轻时饱读诗书博览群籍,故深受同事们的尊重。容、吴两先生也很开明,谦逊,一致推举由詹先生修改补充和统稿。詹先生在谈及此事曾对我说:担子很重,统稿工作艰难而繁琐,有时像批改作业一样。

1982年我从海口市调至华师附中任教,那时詹先生已经作古多年,师母柯先生告诉我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她说詹先生去世后,好在家里的藏书救了他们全家的命,那时卖书按斤论价,每斤7分钱,共卖得两千多元,用来买柴米油盐,度过了漫长而凄凉的日子。

(二)

1944年詹先生回坪石中山大学执教。1946年詹先生来函邀请父亲至中山大学执教,而父亲为人忠厚,温良恭谦让,不敢贸然应允,便以“父母在,不远游”为由婉言谢绝了。

詹先生与父亲一生相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年,但笔墨之交却从未中断。詹先生说“多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年不读线装书”的名言。据黄昏先生对我说,是詹先生首次在信札中向父亲透露的。现在《詹安泰诗词集》和《詹安泰全集》仍保存四首詹安泰先生送给父亲的诗词:

寄张辉光

谁安氈席坐年年,晚辈交称最汝贤。

世态多能催涕涙,刚肠只合写遥天。

莫飞走马看花梦,待共移山对榻眠。

为护鸡孙勤织竹,上头鹰隼旋苍烟。

用前韵再寄辉光 三首

还乡痴念忽多年,肯信纷纷吾道贤。

骨贱奈难白浮发,烽高犹寄碧围天。

龙蛇当面腾腾化,花雨行春往往眠。

便说虞卿堪述作,可容残稿委风烟。

激荡风埃及壮年,即当垂老未为贤。

徒歌慷慨思宗国。空见虫魚乐好天。

萧瑟寒条连垒出,栖迟行客一廛眠。

生涯似此何如汝,得放闲愁踏野烟。

记否山斋正妙年,家鸡未数群儿贤。

但能问字常惊座,一念抡才欲叫天。

杜老麻鞋艰历世,陶公尊酒许高眠。

人生出处何堪问,抱月当前尽化烟。

在詹先生的诗词中,先君竟占四首,不可谓不少。先生一面表扬了父亲,也记述了自己过去,壮年,妙年的生活、经历思想,推心置腹,情真意挚。由此可见情谊之深。

据我记忆,约在1944年至45年间,我的老家要修缮祠堂(绍风堂),葵坑乡张姓同宗,请詹先生撰写两副对联。

其一

鼻祖肈青阳将相师儒代有承绍

太宗开白马忠良孝友世笃家风

其二

绍武开宗是英灵所钟上下古今世传美德

风流儒雅自经史而外琴棋书画代有闻人

这两副对联在詹先生的作品中均无收入。当时乡里人凡懂字的个个都能背下来,可惜后来被拆了被毁了。詹先生所撰联很多,但都已失传。我曾建议伯慧兄收集整理,但他表示年事已高,无暇顾及。先君辉光,于三十年代与安泰先生胞弟天泰同读大学。天泰先生读暨南大学经济系,父亲在中国公学大学读文学系。其后又同在上饶中学任职,相交甚笃。我父亲也有一间小书斋,亲自撰写联曰:

田园数亩堪过日

庐舍一间可读书

田庐其规模虽远远不及学文堂,但父亲一生嗜书如命珍藏的线装书每年都要搬出来放在屋顶上晒晒太阳。年年如此。并要孩子们轮流看管,免得雨淋。后来由于众所知道的原因,这些书都被分光抢光烧光了。1957年,父亲被“右派”58年被“清洗”,忍泪告别了辛勤耕耘一辈子的教坛。带回家唯一的财产只有几大箱书,父亲四体不勤,生产队只好派他放牛。据胞弟百城生前在《生活写意》一书中回忆,放牛时,“他老人家还忘不了随身带上一二本鲁迅先生或詹安泰教授的著作。”

父亲年轻时在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师从詹安泰先生,深得先生厚爱。赞曰:“谁安氈席坐年年,晚辈交称最汝贤”。

先父喜欢写古诗,行走吟哦,为寻得一字,往往花时数日。稿成后,便工工整整誊写在本本上。其诗作多发表于《上饶报》和《上饶学报》上。现《饶平古今诗词选》中尚保存有《赠上中毕业同学》、《丁亥中秋》、《百炼岗义冢》三首。幸哉!因受詹先生的言传身教,先父在书法上也有造诣,当时我们家乡能书法者不在少数。唯以詹安泰,张辉光为最。詹先生遗墨甚多,影响至大。家乡人亲切地称为“祝南体”。而父亲写字喜欢行草并用。轻重疾徐,起伏之间皆有法。圆润酣畅,绝无轻佻,妩媚纤巧之病。笔饱,其锋开展肆写,纵意所如,深得家乡百姓喜爱,乡人亲切地称为“辉光体”。现存于世的仅有上饶坑边的云壁寺和对联。

云峰环抱青无已

壁寺深藏静若虚

1976年先君辉光先生如愿无疾而终于异乡。脱离了无边的苦海。胞弟百城生前曾作一首《满江红怀先严》,诉说父亲后半生的苦楚。其词曰:

影只形单

就复暮,春风乍度?

雨笠大,缩头遮颜;

难艰举步。

派右归田牛作伴。

牙咬涉涧迷浓雾。

糠充饥,浮雕满身躯,

人皆恶。

诗书饱,如甘露;

润教壇,肺肝注。

叹时软世倒、狂风摧树。

一息尚存犹作赋,

横眉吞恨观狐兔,

黯夜长、灯油已尽,

于蚕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詹安泰家族与张辉光一家的情谊已达三代人超百年,可谓世交也。所以每当举行詹先生的纪念活动时,我从都不缺席。在纪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冷月无声》。首发在羊城晚报后,南方日报、潮州日报、澳门日报、散文选刊先后转载。前年由谢佳华编著的《学者书家詹安泰》一书又将拙文收录其中,为此伯慧兄特别与我幽了一默,“你的一片膏药到处贴。”这篇小东西是否也是一片膏药呢?我不知道。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