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野艾茸茸淡着衣

发布时间:2022-06-03 09:19:28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李喜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在南方比较隆重,雄黄酒、赛龙舟、百索子,当然更少不了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咸鸭蛋和小儿额头雄黄酒写就的“王”。而在老家则显得清淡了许多,此时正是麦收夏忙时节,虎口夺粮比什么都重要,“节”只是个时令而已。但是表示一下还是应该有的,而插艾蒿则是必须进行的仪式。这一天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到村外野地里割回带着露水的艾蒿,天麻麻亮就在每间屋子的门楣上插上三两枝艾蒿,父亲还会在天地爷土地爷的神龛上搁上艾蒿,据说这样可以驱鬼避邪。等我们醒来时,便能看到青绿色的艾蒿,闻到清香的艾蒿味了。

端午节插艾能不能驱鬼避邪,我没有见到过效果,不敢妄自多言,倒是艾蒿的另一个功能,却让我耳闻目睹。外祖父年轻时给生产队放羊,身上离不开艾蒿,每年端午过后,他总会将艾蒿一大捆一大捆割回家,然后像编辫子一样,把艾蒿编成一条一条的,挂在绳子上晾干。每天他总会拿上一条干透的艾蒿,当作火柴使用。他将艾蒿点燃,当然不是明火,而是暗火,燃烧上几个小时也不会熄灭,用时抖下艾蒿点燃那端的银色灰烬,便会露出红红的火来,用嘴吹上几口,火就会旺起来,不用时银灰银灰的,如果不是冒着一小股细细的青烟,散发的一股淡淡的清香,还以为艾蒿熄灭了。外祖父就是靠它来点火抽烟的,而到了夏天艾蒿还能驱散蚊虫。那个时候,吃过晚饭,我喜欢到外祖父家的大梨树下,听他讲家乡版的“闻鸡起舞”的故事,据外祖父讲,古代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喜欢学习,晚上因为缺少灯油而不能秉烛夜读,早晨因为贪睡起不了来床,年轻人大概是受“头悬梁,锥刺股”的启发,就用艾蒿来计时,让艾蒿在天明时正好烧到胳膊上,年轻人因疼痛而被惊醒,从而起床学习。由于勤奋刻苦,年轻人学业有成,考中秀才。晚风习习。梨树下,一位老翁侃侃而谈,几个顽童洗耳恭听,宛如一幅深沉的油画。艾蒿飘起缕缕青烟,散发出阵阵清香,逼走烦人蚊虫,让山乡夏日的夜晚温馨而充满诗情画意。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的确,艾蒿对于朴实的乡里,如至宝一般,女人生养时喜欢喝艾汤,据说艾叶具有温气散寒、生暖止血功效。母亲也喜欢用艾水泡脚和洗澡。若是哪家孩童起了风疙瘩,或者得了湿疹,还可用艾叶熬成的汤水洗上几次,也会艾到病除。因此乡邻常说,“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在乡里人们还喜欢用艾蒿编制草墩,用艾叶缝制枕头,不但能给生活带来方便,而且还能防病治病。

岳母喜欢美食,尤其对野菜情有独钟,因此艾叶也成了她美食中的重要食材。岳母拿手美食是艾叶不漏,她将艾叶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在盆中沥去部分水分,然后将面粉要一层一层地撒入微湿的艾叶中,边撒边搅拌,拌好后放在笼屉中蒸熟,最后工序是炒不漏,碗中打入两三个鸡蛋搅散。蒜苔切段,胡萝卜切丝,香肠切丁,青红辣椒切丝备用。锅中放油烧热,先把鸡蛋炒成絮状倒出;再放底油烧热,葱蒜爆锅,放入辣椒炒味,放入各种丁,倒入不漏,翻炒出锅。一碗青中见红、红中显白、白中透绿、鲜香可口的炒不漏就成了。吃时再就上几瓣小蒜,味道就更鲜美啦!这种炒不漏每次我都会吃得胃胀肚圆,直喊神仙饭菜。岳母还喜欢做艾叶青团,把艾叶洗净焯水,捣汁与糯米粉揉成面团,入豆沙馅,包成圆的青团。蒸熟的青团,犹如一块块翠玉,玲珑剔透,幽幽地射出翡翠般的亮光。绿得明艳纯净,像采集了天地之光的幽邃之绿。围桌啃嚼,清香满嘴,让味蕾盛开,让幸福肆意蔓延。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葳蕤的艾蒿是一种普通善良的植物,虽没有妖娆的形体,也没有艳丽的花姿,只以淡淡的绿色成为乡野的点缀,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增添了几多的乐趣,几多的惬意,也让山里人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情画意。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