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8 09:24:56 来源:潮州信息网
左联潮籍烈士冯铿陈宛
有一位来自潮州的巾帼英雄,她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其文学成就在上世纪30年代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被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为了革命事业,她坚贞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就是上海龙华24烈士之一,也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巾帼英雄——冯铿。
冯家有女初长成
冯铿原名冯岭梅,1907年生于广东潮州云步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冯岭梅的名字是大哥冯印月根据古诗“十月先开岭上梅”的寓意而取的。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冯铿对文学抱有很大的热情,从小就立志要做秋瑾式的女革命家。
崭露头角露锋芒
读书期间,冯铿的文学才华逐渐显现。1922年,也就是从她15岁开始,她先后发表了《国庆日的纪念》《破坏与建设》等近10篇反映对现实社会斗争思考的文章,文笔的锋芒直指盘踞在潮汕和广东的军阀。1925年,冯铿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这一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了潮汕,冯铿被选为岭东学联代表,和同学们一起热情地慰劳革命军将士。同年10月,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冯铿参加了军民联欢会,并在会上见到了时任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这让她振奋不已。不久冯铿就成为潮汕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把手中的笔当作战斗武器,为进步力量呐喊助威。
迎风舒展凌云志
1929年2月,冯铿来到了当时全国革命文化的中心——上海。这里既有我国革命文化的旗手鲁迅,又聚集了众多全国一流作家和文化人。在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三位老乡的帮助和引导下,冯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她参加五卅纪念游行等示威活动,从工农民众的斗争中汲取力量。1929年5月,冯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迎来了她平生第二个创作高峰期。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冯铿是50多位发起人之一。加入左联后的冯铿,展现了一个青年共产党员的战斗热情,在鲁迅和众多潮汕师友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她连续发表了《女学生的苦闷》《遇合》《乐园的幻灭》《突变》等作品,并以在南强书局编辑部工作为掩护,担任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联络员,负责征集接收递送稿件,同时积极参加左联的联络工会,张贴标语、印发传单、宣传革命工作。冯铿还以苏区生活、红军斗争为题材,先后创作了《小阿强》《华老伯》《女同志马英的日记》等文学作品,在中国左翼文学中第一批歌颂苏区斗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负青春不负梦
正是保持了青春年少时的信念,冯铿对梦想始终初心不改,面对敌人的屠刀,她也没有丝毫的畏惧。
1931年1月17日晚,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伙同公共租界工部局在东方旅社逮捕了参加共产党秘密集会的林育南、柔石、冯铿等8位同志。这便是震惊全国的“东方旅社事件”。在狱中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多次提审与威逼利诱,冯铿等人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31年2月7日晚,离农历春节只有10天,冯铿和她的战友们在悲壮的国际歌和高亢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中,倒在了国民党罪恶的枪口下。冯铿身受7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龙华千古仰高风
冯铿等人牺牲后,鲁迅悲愤万分,先后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有名悼诗。正如冯铿在自己的作品《最后的出路》中所写:可以走了,走开这物欲充滥的牢狱了…… 太阳已渐渐地升上澄碧的天空,放射它猛烈的光芒于街上熙攘往来的行人们身上了!
时间是有记忆的,英雄的名字不会被忘记。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和褒扬了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冯铿等人的功绩。《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也郑重记载了冯铿的英名及其被捕并英勇牺牲的事件。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回顾冯铿短暂的一生,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她对国家、对党始终怀着一颗坚定的红心,对理想、对信念的坚持和奋斗。在有限的年华中,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着自己的家国梦想。冯铿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岭上梅花绽放的瞬间却香飘大地,风骨永不凋零!来源: 潮州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