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4 08:35:51 来源:潮州信息网
呼庆法
近来,读到河北青年女作家王小丫一篇《文学青年贾平凹同志》的文章,是王小丫以敬畏之心,记述文学大家贾平凹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些思悟,因为心含敬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就很有情怀和温度,贾先生淡默良善,温润如玉的品性跃然纸上,让人读来甘之如饴,而又发人深思。
文中两个细节尤其使我不能忘怀,一是先生书房里阔大的写字台上那环立了满满一周的佛像和众神像们。在这样弥散了庄严和神圣的书房里,先生的文字是受到佛和神的注视的,因此他需要把心沉寂下来,让每一个字词都经得起这样的注视,这些文字不含一丝的亵渎,都是用心灵的圣洁浇灌开的宁静的花朵,自然就有他的温度和灵性。再是,先生每完成一部作品,都要向天地四方叩拜,正是先生心有敬畏,心怀感恩,文字里就绵延了一丝纯净和纯真,才能在繁杂的世俗里体悟众生之态,用浩渺的文字构架起芸芸众生的素常。
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古炉》创作完成时,曾被外界描述为“写坏了300多支笔”,贾平凹后来对记者说其实写坏的笔不止三百多支。一部作品的完成,前期需要不停地打草稿,花费的时间很长。基本上酝酿差不多了才动笔写,先打第一稿,再在一般稿纸的背面写第二稿,再对着第二稿写第三稿,一般最少三稿,《秦腔》则写了四稿。
心存敬畏,方能行之高远。
正是有了这份对文学的敬畏,才正如贾平凹老师虔诚地说的那样:“我能干好的事就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