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酒会中的“文字令”

发布时间:2022-05-17 10:12:05 来源:潮州信息网

“酒以成礼”,儒家经典中,夙有明训。《诗·小雅·宾之初筵》就有“饮酒孔嘉,维其令仪……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记载(意为:饮酒固然是甚好,礼数容仪要顾到……派一个人来监视,派一个书史来记事。)《尚书·酒诰》亦说:“饮惟祀,德将无醉。”(意为: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要以道德来要求自己,不要喝醉了。)但酒又是行乐的饮料,能使人兴奋。当酒酣耳热之际,为了佐酒助兴、宾主尽欢,酒令亦慢慢从辅助礼制的规则改变了性质,变成宴会的助兴活动,甚至成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同其它文化一样,酒令亦有雅、俗之分。酒令大致可分为“游戏令”(如传花、拍七、猜谜、说笑话、筹令等);“赌赛令”(如射箭与投壶、赌棋、掷骰、猜枚、豁拳等);“文字令”等三种形式。而文人雅士或才子佳人,对前两种酒令虽在宴饮场合亦经常使用,但都认为是“俗令”,他们凭借自身“书卷气”较多的优势,往往更喜欢“雅令”即文字令,亦创造出许多赏心悦目、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文字令,为中国的酒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流亡至秦国时,秦穆公宴请他,当时的与会者人人都得赋《诗》,大夫有不能诵《诗》者,大家都看不起他。随从的大夫子犯认为自己的文采不及赵衰,便对重耳说:“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左传》的这一记载,亦许就是文字酒令的滥觞。

“文字令”是争奇斗巧的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斗聪慧、逞才智、测反应程度的智力比赛。随着时代的推移,其难度亦越来越大。较早记录文字令的文献是晋代的《世说新语》,其[排调]第61则记载了桓玄、殷仲堪、顾恺之等人所作的“危语令”:“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造饭,宛如在矛头上淘米、剑头上炊熟一样,故曰危)。’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湛眇目故也。”(《中兴书》曰:‘仲堪父尝疾患经时,仲堪衣不解带数年,自分剂汤药,误以药手拭泪,遂眇一目。”)值得注意的是:本令句句状写危险处境,且韵脚字“炊、枝、儿、池”都属上平声“四支”韵,其难度可知。

文字,当包括文与字,故文字酒令中有不少与“字”有关者,如“一字令”、“拆字令”等。据《三馀杂记》载:唐代大诗人、节度使高骈尝与女诗人薛涛行一字令。规定要“一字像一物”。高曰:“口,有似没梁斗(古代有方形斗,中有梁)。”薛曰:“川,有似三条椽。”高笑曰:“惜有条椽是弯的(指首画成撇)。”薛答曰:“您相公可用没有梁的斗,我一个弱女子用一条曲椽有什么奇怪?”故事虽不可尽信,但可见文字令的机趣。

《笑林广记》中记,有一个专门白吃的人,绰号“圣贤(聖賢)愁”。一天,吕洞宾和铁拐李二仙化为凡人,邀他同饮。席间便以“圣贤愁”三字为题行拆字酒令。吕曰:“耳口王,耳口王,壶中有酒我先尝。有酒无肴怎么办?割下耳朵作羹汤。”当即抽剑把自己的耳朵割下。铁拐李接着说:“臣又贝,臣又贝,壶中有酒斟一杯。有酒无肴怎么办?割下鼻子锅里烩。”又把鼻子割下。圣贤愁曰:“禾火心,禾火心,壶中有酒合我心。有酒无肴怎么办?拔根汗毛表寸心。”于是拔下一根汗毛。两位神仙道:“我两人出酒请你,还割耳割鼻,你竟然只拔下一根汗毛!”圣贤愁曰:“平常我一毛不拔,今天拔了一根汗毛,算是从未有过的慷慨了。”虽然是一则笑话,但通过拆字令对圣贤愁吝啬心态的刻划,可谓连神仙也拿他没办法,真的是入木三分。

最令酒客害怕的,是出令者爱出刁钻古怪的酒令命题。明·陈继儒《续酒癲》中引《纪异录》谓:晚唐宰相令狐楚听说名诗人顾况的儿子顾非熊有“辨捷”之誉,当顾高中进士时特宴请他,故意出一道“一字令”来刁难他:

水里取一鼍,岸上取一驼,将这驼来驮这鼍,是为驼驮鼍。

顾非熊不愧为“辨捷”,当即应令曰:

屋头取一鸽,水里取一蛤,将这鸽来合(gè)这蛤,是为鸽合蛤。

(合:潮音读<鸽>,义为调和;配。如“合(鸽)药丸”、“合(鸽)食”等。)顾之应令,正用此义。言以“鸽配蛤”,鸽肉合蛤肉,鲜上加鲜。看来,顾非熊不但有急智,还是一位美食家。

明·杨慎《七修类稿》中,亦记录了另一副“拆字令”。其时陈循(明成祖永乐朝状元,明代宗景泰中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英宗复位,戍铁岭卫)外调,僚友高榖等饯行,席间行酒令,要一字拆三字,两字合一字,末句接唐诗一句,还要押韵且前后连成一气。陈循作令曰:

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

高榖的应令为:

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出酒令,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一句时宪书(即黄历上的话),共凑成一个意思。还要“席上生风”(即取酒席上摆有的物品作收结语)。这么多的规定,弄得宝玉亦为难了,只好请林妹妹黛玉代说。其应令词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柳宗元诗)。却是一只折足雁(“折足雁”是骨牌名),叫得人九回肠(“九回肠”是曲牌名)。这是鸿雁来宾(“鸿雁来宾”是黄历上引《月令》的一句话)。接着,又从碟子里拈了一粒榛子,说“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像这样的雅令,亏出令、应令的人想得且做得出!难怪历代的佳人才子乐此不疲。不过,最雅致的文字令,还应算小说《西湖佳话》所载的“东坡佳令”。

话说当年苏轼、秦观、黄庭坚、佛印和尚四人在西湖舟中会饮,苏东坡出一酒令:要一种花落地无声,接一个与这花有关系的古人,这古人又须引出另一个古人,前古人要问后古人一件事,后古人要用两句唐诗来回答。还规定通篇要押韵并前后呼应。于是,令官苏轼先应令: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雪花色白)。白起问廉颇(两人同是战国名将):为何不养鹅(鹅毛色白)?廉颇曰:白毛分绿水,红掌拨清波。(颇、鹅、波,押“五歌韵”)

秦观应令曰: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笔的别称为“管城子”)。管仲问鲍叔(同是齐桓公的大夫),如何不种竹(笔管用竹)?鲍叔曰:只须两三杆,清风自然足。(叔、竹、足,押入声“一屋二沃韵”)

黄庭坚应令:蛀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虫蛀必有孔洞)。孔子问颜回(师徒),因何不种梅(梅花有色,与“颜”相关)?颜回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回、梅、开,押“十灰韵”)

佛印用佛家语应令: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天笠佛名)。宝光问维摩(维摩诘是名居士),斋事近如何(居士常设斋施僧)?维摩曰:遇客头如鳖,逢僧项如鹅。(摩、何、鹅,押“五歌韵”)

四则复合酒令,虽然是小说家言,不一定是东坡四人所作,但编撰者还真有博古通今的一番才情,称为“辞令妙品”,一点亦不为过。潮州话亦有“茶三酒四陟跎(玩耍)二”的谚语。“茶三”,谓品工夫茶时三人用二杯罐,每巡茶冲好后,茶座总有一位没茶喝,于是须谦让,“请、请”之声不绝于耳。把“和、敬”的茶道精神融入茶艺之中,“陟跎”,一人太孤独,多人又不易统一意见,两人陟跎,是最佳选择。至于“酒四”,因旧时宴饮皆用四方的“八仙桌”,行酒令特别是行“文字令”时,一人一句或一联,易凑成一首格律诗。碰到行复合令,氛围亦更热烈,就像苏东坡等四人一样。不过平心而论,孤陋如笔者,就没见过地方文献有什么可传世的、能脍炙人口的酒令方面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不小的遗憾!

(参见何满子先生《醉乡日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