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1 10:17:1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龙建雄
新近读到一个故事,感触颇深。
清末年间,陈树屏在湖北江夏当知县的时候,张之洞是湖广总督,谭继洵是湖北巡抚。陈树屏与张之洞关系不错,但张之洞与谭继洵虽为湖北军政要员,可关系极为一般,时有矛盾发生。谭继洵就是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长江边的黄鹤楼举行宴会。席间,有人说到江面的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自己曾在某本书上亲眼看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故意说是七里三分,他自己也曾经在一本书中见过这样的记载。
督巡两大官员相持不下,在场的其他官员不敢多说什么,眼睁睁看着他们双方借着酒劲互怼起来,场面一度尴尬至极。于是,张之洞派人去江夏县衙召县令来裁决。知县陈树屏听完来意后,急忙整理着装,立刻奔赴黄鹤楼。他才刚刚踏进门,张、谭二人就大声问道:“陈知县来得正好,汉水在你的管辖境内,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吗?”
陈树屏对张、谭二人的过节早有所闻,听到他们这样一问,当然知道他们是借题发挥,且是考验他立场的特殊时刻。论官职,陈对张、谭两位大人谁都不敢得罪,讨好一方都是费力不讨好的结局。陈树屏行礼节之后,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说道:“回二位大人,江面涨水之时是七里三分,江面枯水之际是五里三分;张总督指的是涨水,而谭巡抚指的是水落,两位大人都没有错,没有什么值得怀疑。”
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开河,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鼓掌大笑,一场明争暗斗的僵局就此化险为夷。陈树屏深知自己两边都得罪不起,但又绝对不能选边站队,这个时候做出“谁也不得罪”的决定是绝地求生的最好办法。
读第一遍的时候,估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与我感受一致,陈树屏这种谁也不得罪的做法就是一种“墙头草”行径,理应该遭人唾弃,大丈夫敢说敢做敢担当,喜欢不喜欢理当爱憎分明。不过,再细细品味,你就会觉得对陈树屏贸然扣上“墙头草”的评价有一些武断,这样的评价恰恰暴露出我们鲁莽和肤浅之处。两边不得罪,其实是一种等距离外交,是一种中庸之道,其目的是在冲突之初更好地保护自己,为自己将来挺身而入局之时能够抢占有利的先机。从我们个人角度来说,这与“墙头草”有本质区别,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现实生活里,我们像陈树屏知县一样遇到做“夹心饼干”的机会,时常在小家庭、朋友间、职场里发生。那种所谓的对和错,无外乎是你看到了满,他却看的是满则溢;路人甲说东偏西,路人乙则说东偏西北;他说那是灯照射的影子,她则说是人的影子。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有时让你哭笑不得,也有时让你左右为难,要是对方都是你的贵人,你的闺蜜、铁杆,甚至你的上司,这种决策往往让你难上加难,痛苦不已。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试着学一学陈知县,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以等距离外交的方式着重分析两个答案的产生原因,其结论不涉及上纲上线,让争论的局面由一场闹剧变成喜剧,最终皆大欢喜,双方满意,这样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双方不得罪,不是无原则,无主观,更不是充当“和事佬”,它是灵活的聪明,是看透的睿智。在待人接物中,有的人外表看起来敦厚老实,和气有度,但其实表里不如一;有些人外表看起来严肃有加,格格不入,可内心却通情达理,豁达敞亮。所以,在与人交往之中,遇到知心的人,即便表示赞美也要言而由衷,要是不小心遭遇到不喜欢之人,即使互怼也尽可能不用恶毒之言,“他日好相见”要比“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好很多。等距离与人交往,会换来人生里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