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美食大全

潮州文化探源|潮州菜:中华食文化的“卫道士”

发布时间:2022-11-21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州民间礼俗中有哪些周礼的影子?从潮绣、潮州木雕到嵌瓷,精美绝伦的潮州工艺美术发端于何时、其源头来自哪里?闻名遐迩的潮州美食,折射出的是怎样传统文化密码?……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路;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走向未来。潮州市社科联与潮州日报社联合推出《潮州文化探源》系列专题,让我们一同开启潮州文化的“寻根之旅”,一起解读潮州文化之“然”及“其所以然”。   潮州菜的特色在哪里,为什么说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它的形成发展是怎样一个脉络,与中原饮食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近日,潮州市社科联联合潮州菜文化研究会,组织业界、学界、文化界人士进行研讨,开启潮州菜的寻根溯源之旅。

访谈嘉宾

黄 挺: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历史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文标: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烹饪大师

林墩旭: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黄俊生: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韩山师院潮菜学院副院长、潮州市申都办资料组副组长

陈小雄: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

潮州菜与中华其他菜系的“同”与“异”

○黄挺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系统中一个流派的潮州菜,是如何形成的?所谓一个流派,就是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系统里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既然从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系统,它和大系统中的其他地方菜流派,必有大同;既然自成系统,则又与其他地方菜流派,必有小异。所以,要判断潮州菜如何形成,应该先在这大同小异之中立个标准。

先说同。饮食本是人之大欲,“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从生食到熟食,而文化演进的轨迹现;从求生存到求甘旨,则饮食之道生。无论中外,莫不同此。这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大同。次说异。中国本是多民族国家,疆域广袤,文化多元。就其多元而论,发展不均,故有文野华夷之分。饮食文化亦如是。文化先进的,为华为夏,已经钟鸣鼎食。文化落后的,为蛮为夷,尚犹茹毛饮血。就其广袤而论,地域不同,又有南北风俗之别。饮食习惯亦如是。西北美粱肉,味尚浓厚。东南“饭稻羹鱼”,喜清淡。这是中国饮食文化本源的差异。再说同,秦汉以来,天下一统。东西南北,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表现在饮食方面,烹调技术,相互吸收,蒸煮炖焖,炸熏烧烤,都是常用技法;调味风格,互相渗透,清鲜与浓香,成为各种菜系共有的基调。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中的趋同。又说异。文化趋同而各个派系共性增加,然而乡味难改,就一如乡音,各个派系在吸取别家所长的同时,也不断强化自己的风味特色。于是共性既多,个性愈见突出。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的存异。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趋同与存异同时发生。在这个过程,存异而不能趋同的,保留地方本源的习俗特色而已,没有融入大传统,当然算不得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流派;趋同而不能存异的,失去特色,自然也不能自成流派了。中国菜的不同流派,就是在趋同与存异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潮州菜亦不例外。

潮州菜现在可以说是风靡了整个中国。但是在许多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学者眼里,潮州菜在饮食王国之中,只是蕞尔小邦,一般只把它归入粤菜系统。这实在很不恰当。唐振常先生在《饔飧集》里一篇谈中国菜系的文章中,就说:

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昔日上海,潮州菜馆颇多,后来几近于无,近年才又抬头,尽管不地道。有的连工夫茶也没有,问之,答曰,茶具没有准备好。虽然,上海人还是喜欢品尝。

唐先生以席上有无工夫茶来区别潮州菜馆的地道与否,是行家言。地道的潮州菜,在客人入座后,宴席中间和结束之前,要上四五道茶。这是潮州菜的一大特色,粤菜所无。

诚然,因为地域相邻,历史渊源接近,现代交往频繁,潮州菜和粤菜在烹饪技巧、特别是在用料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有自己特色的菜系毕竟是从家常饮食发展起来的,虽说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地理环境与世代相承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口味,终究还是不同。

(因黄挺教授是线上访谈且讲述自成体系,故作单独篇章处理。)

理念 精洁、宝真、摄生

社科联:感谢各位潮州菜师傅、研究专家参加我们今天的座谈。记得上回听林墩旭先生讲过,“潮州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卫道士”?

林墩旭:讨论潮州菜,应该把潮州菜放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卫道士”、“忠实的传承者”这个角度。而不是放在“地方菜”这个角度考量。

许多现象表明,潮州菜是一个集大成的菜系,是我们中华食文化非常典型的一个菜系。它既属于中原食文化,而且非常严格地遵循中华食文化的传统理念。特别是从烹调技艺这个角度来看,更能证明潮州菜、潮州厨师及从业人员,一直在坚守、坚持中华食文化的传统理念。

陈文标:是,应该从烹调理念切入,而非单纯技艺的传承。

林墩旭:从烹调理念看,潮州菜特点是什么?我们几个人此前也有过多场讨论,大家认为可用这六个字概括:精洁、宝真、摄生。

精洁是饮食的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对食物的认知,洁要求食材菜品洁净、新鲜,形正味美;宝真是珍惜食物本来的质感美味;摄生是护卫生命、强健体魄。摄生是精洁跟宝真最根本的目标,即护卫生命、强健体魄、丰富生活。

“洁”在烹调中,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而且非常敏感的词。首先“洁”是一种精神、一种专业态度。厨师们首先表现在热爱、专注这个职业。只有热爱,才能专一,只有专一,才能精进。新版《中国烹饪辞典》是这样为烹饪下定义的:“烹饪是人类在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完善的。它不仅改善了天然食品的许多不良状况,也大大增强了人类机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丰富了人类生活。”烹饪的核心就是改善天然食品的不良状态,把不好的剔除掉、把好的留下来,由此可见“洁”要求厨师要有高度的专业素养。“洁”,除了指厨具餐具的卫生整洁、食材的清洁新鲜外,在烹调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必须去除食物本身“不洁”的东西。厨师必须明察秋毫,分清食物中的“许多不良状况”并将其剔除改善。

在我国,“洁”还是道德标准、精神境界。孔子的“八不食”就赋予饮食“洁”以独特的人文意涵,饮食成为文化、礼仪、道德的镜面。

所以“洁”对烹饪非常重要,是做精、做好潮州菜最起码、最基础的要求,洁是精致的起点。

“洁”的烹调理念在潮州菜有非常具体、生动的体现,我们可以请文标兄来举非常典型的例子。

 陈文标:从业40多年,我对潮州菜的“精洁”深有体会。“精”是我们对食材的态度。对食材的尊重和了解,潮州菜有很独特的理念。

精选、精细、精巧,实际是我们做好潮州菜的基础。“洁”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如果“洁”做不好,就没法做好菜,所以“洁”是做一道好菜的前提。

潮州菜厨师处理火腿为例,由于火腿的腌制工艺和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域的火腿质量差异很大,气候潮湿的地方产的,难免受到污染,容易产生不好的物质,有一股强烈的哈喇味,使用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特殊处理。

潮州菜厨师对待火腿十分敏感,处理起来精细入微。先是将火腿用滚沸过的淘米温水浸泡一整夜,第二天,火腿已经松软了一些,再擦去污垢,剔除腐败;然后分解的时候,要去净油脂,只留皮、骨和瘦肉;皮和骨洗刷处理后,可直接用于高汤的熬制,而瘦肉还要经过细致的处理:先是加入姜、葱、酒上蒸笼蒸煮,去除残留在瘦肉纤维中的油脂杂质,蒸煮过后,瘦肉还要过最后一关——下油锅。将蒸煮晾凉的瘦肉放入三四成熟的油锅中慢慢浸炸。这时,随着纤维的进一步收缩,缝隙变大,肉中的水分带着盐分渗涌而出,不一会儿,你便可以看到油锅的底部结出一层薄薄的盐霜。这个时候火腿肉砖赭红发亮,紧而不硬,酥而不松,芳香醇厚。哪怕是几根丝,一撮末,便足以点化菜品的精、气、神。在潮州菜厨师的心目中,这才是火腿的本来的美味。

社科联:真没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火腿末,在上潮州人餐桌前,竟经由这么多工序!

 陈文标:是。潮州菜处理火腿的方法十分细致,非常特殊。其他菜系没有这样做的,他们都是火腿蒸之后,直接用入菜。如此繁复的工序,出于我们对食材本身的尊重,也是出于“洁”的要求。把不好的东西去掉,把火腿本身的“真香”留住。

黄俊生饮食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科学。潮州菜对“洁”的追求,事实也与潮州人重养生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潮州菜是滋味的集大成者。火腿的味道好不好,肯定是好,但它不符合我们潮州菜选材的基本要求。比如说刚才讲的“精洁、宝真、摄生”。

我们都知道火腿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先要加盐保鲜,然后要发酵,整个过程要十个月。想想一个咸猪腿要花十个月的时间去把它做成好吃的火腿,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各样微生物的作用,也有各种各样霉菌的作用。猪肉的营养成分的主要呈味成分是游离氨基酸或者多肽物质,一般的火腿腌制后,不仅营养更加丰富,谷氨酸等呈味成分也大量增加,一般是鲜猪肉的十倍。但是长时间的存放,发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化过程,有大量的微生物作用,其中也有霉菌的污染,所以潮州厨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量把油脂层去掉,把蛋白质能表现出潮州菜的提鲜的味道给它弄出来,这就是“精洁”。

 陈文标:又如海鲜,我们做蟹、龙虾,需要把蟹、龙虾放血再清蒸。放血这个过程叫净血过程。我们潮州菜有一个叫“清蒸龙虾”,在蒸煮之前,要在头跟身之间切两刀,把龙虾血放净,这个过程就是净血。净血的目的是成菜美观,口感好。不净血的话,血掺在里面,味道很不好,有一股腥味。因为龙虾血里含有某些特殊的物质,龙虾血是蓝色的,没有放血,菜成型就不好看,吃起来口感也差很多。这个也是我们对“洁”的追求。

社科联:精洁与宝真、护生,事实也是结合在一起的。精洁的目的,也是为了宝真、护生。

林墩旭:是,潮州菜从“精洁”开始了自己的美食里程。为了宝真,潮州菜无论是从主辅料搭配到调味都非常讲究。一材一菜,不争不抢,主次分明,君臣有别,非常清楚。调味也是小心翼翼,不去影响主要的味道。小雄兄走南闯北,是技融南北、厨点兼修的烹饪通才,所以和其他菜系比较,他最有发言权。特别在调味调口上,有非常多典型的例子。

陈小雄:对,宝真也是潮州厨师对烹饪追求的一个目标。无论是选择烹饪方法,还是搭配、调味,都围绕着宝真这个目标去做的。一材一菜、因材施法在潮州菜中非常突出。这是潮州菜的一个特色。

很多海鲜,如果过度烹调,它的本味、它最好的口感就没有了。举例说潮州菜“油泡麦穗花鱿”,有干鱿也有鲜鱿鱼,为了保持原味,保持好的口感,几乎不加辅料,只有调料。油泡主要是蒜头油,以前还放一点香菇、白肉末,但到后来都认为太多、味道太杂,所以就直接加蒜头油,蒜香味刚好跟鱿鱼的鲜味搭配,但是又不会抢鱿鱼的鲜味和干鱿的香味。  

如响螺,白灼也好、炭烧也好,都是为了保留、衬托响螺本来的鲜味、香味。假设用川菜的水煮烹调方法,你还能品出响螺特有的鲜香吗?

 陈文标:干鱿一般做法是水浸,但有经验的厨师在干鱿洗净之后,用一块湿布把干鱿包起来放置慢慢胀发,这样既能达到胀发的目的又不会过多地丢失干鱿本身的原味,如果用水浸的话鲜香的味道会流失到水里面。爆炒只放一点南姜碎和芹菜末,有南姜的香味,但是不会争鱿鱼的主味,这就是师傅们说的“君臣有序”,主料就是君,辅料、其他的调料就是臣,要从服君,以君为大,不争不抢。清炖芥菜,就要吃芥菜的味道,里面放一点姜,放一点火腿、一点香菇,祛寒去涩增香,量也是极少的。就是要保留芥菜特有的清香。

陈小雄:是。宝真的另一个体现是我们对调味品的态度。我在外地做菜,外地的厨师都看愣了,他们是满满一整个调料车推到灶台旁,大把大勺地往锅里放,而我们摆的东西很少,无非是盐、鱼露、酱油、味精、胡椒、香油,再一个粉钵、腐乳。外地的师傅看到这么少的调味品很疑惑,我说我们潮州菜主打就是咸鲜口,而且是非常清淡,我们的辅助料和调料很少。所以潮州菜在烹调方法上没有过度烹调,保持原味,非常清淡的。

潮州菜相当于一张白纸,比较适合不同地区的客人,潮州人旅游吃川菜时要求少放一点辣,说归说,下锅时还是辣椒花椒一大勺一大勺地放,所以我们接受不了。但是喜欢吃辣的人吃潮州菜就能吃出鲜香,同样重口的也能感受清鲜的味道。

所以潮州菜的包容性比较大,清鲜这一点很容易被人认同,而且我们处理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固有的滋味。

林墩旭:不争不抢、和谐协调是潮州菜的调味品格。花椒在中餐应用最广。其中首当川菜,若论应用之精细,非潮州菜莫属。川菜使用花椒霸气十足,大把大把往锅里扔,红的绿的干的生的混搭着用。而潮州菜使用花椒则数着颗粒,甚至掰着瓣地用。

陈小雄:花椒在潮州菜中主要用于去腥除膻,增香提味。在一些经典的汤菜如“清炖白鳝”“醉菇汤”以及清蒸海鲜如“清蒸龙虾”“清蒸膏蟹”中,花椒是必不可少又不可见光的重要调料。甚至食客会以是否加入花椒来判断菜品是否正宗。汤菜添加花椒,要用小兜或纱布把一粒两粒花椒包好与食物一起热烹。上菜时一定要把花椒捞出。清蒸海鲜使用花椒,用法更妙。厨师一般是用刀将一二粒花椒拍打嵌入姜片,将嵌上花椒的姜片放在菜件一旁同蒸。蒸熟后要将姜片连同花椒捡掉。这是去腥除膻的用法。增香提味主要用于油泡、生炒的菜品,如“生搒龙虾”“炒桂花翅”“花椒鸡球”等等。花椒含有花椒麻素,是一种可以使人产生麻木感的物质。潮州菜相中花椒的香却忌惮花椒的麻,于是花椒在使用前必须干炒并碾成末。干炒过的花椒不仅香浓气郁,高温还能挥发大量的花椒麻素,研成粉末则有利于均匀附着,一举三得。这样在清鲜爽滑的菜品中,花椒便是提神之笔,如此小心翼翼地善待花椒。就怕麻了味蕾,扰乱食材的本真美味。

黄俊生潮州菜对花椒的妙用,可以看出潮州大厨的聪明。现在在国外有一个研究叫“化学物理觉”,花椒就是属于“化学物理觉”的一个内容。少量的花椒,可以麻醉我们的神经,把鲜味的阈值变小,让神经对于鲜味更有感觉。但是太多太浓,花椒的味道反而会干扰食材的本来的鲜香。

陈小雄:调味有三种方式:烹调前调味、烹调过程调味、烹调后调味。烹调前调味是指热烹前对食材的腌法,也叫底味。烹煮的时候,放调料,这是烹调过程中调味。成菜后调味,即酱碟蘸料。这是潮州菜独特之处,也是潮州菜智慧的体现。比如说潮州的蚝烙,为了保证蚝的鲜味真味,在烹调过程不能放调料,盐放下去蚝就会缩水去膏,蚝的口感就会呈渣状,鲜味也大打折扣,为了宝真,潮州蚝烙是下粉、葱煎出来以后,跟着上胡椒、鱼露的酱碟,由食客自己调味。

潮州菜厨师十分重视烹调后调味,所以潮州菜酱碟多,这是潮州菜一个特色。就是为了追求食材的本来美味,食材的本来美味千差万别,所以潮州菜即使清淡,也能做到丰富多彩,各美其美。

林墩旭:酱碟在餐桌上并不显眼,但却体贴入微、周全自然,这是潮州菜的态度。如果说清淡鲜香是潮州菜一定要坚持的饮食原则、烹饪理念,那么酱碟的运用便是潮州菜通权达变的大智慧。这就是潮州菜敢于特立独行,把清淡进行到底的本钱。

陈文标:黄挺教授在《潮汕文化源流》一书中,谈到潮州菜的特点时也说:“潮菜的鲜美,主要靠原料的鲜活生猛,而得益于烹调的清淡。唯其清淡,鱼肉菜蔬的鲜味才能充分发挥。潮州菜的烹调,炸、焗、红烧一类方法用得比粤菜少,更多地使用蒸、炒、炖、焯等,这也是潮州菜能得清淡鲜美风味的重要原因。另外,将菜肴和佐料分开,也是潮州菜的创制。有了花色繁多的佐料,故潮州菜烹饪可以不避清淡。唯其清淡,反使食家能通过佐料调剂,在口味上有更广阔的选择。这也是潮州菜能得不同口味众多食家认同重要原因。”  

溯源 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紧随坚守

社科联:那么潮州菜精洁、宝真、摄生的特质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呢?

林墩旭:这是潮州菜的特质,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统。辅佐成汤建立商朝的名相伊尹是一致公认的厨祖,《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讲述“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烹饪的专著。“本味篇”中伊尹不仅列举了商汤时期的天下美食、食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烹饪的系统理论。其中,对精洁和美食,调味和美食火候的论述辩证、科学。比如,提出了食材的腥、臊、膻杂质的与美味的对立统一;文中提出的“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至今仍然是烹饪调味的原则。

在此之后的食文化专著,也把饮食的焦点聚集在养生保健、尊重食材,珍惜食材天然美味之上。比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黄庭坚的《士大夫食时五观》,元朝忽思慧官的《饮膳正要》,明朝高濂的《饮撰服食笺》以及清代的《食宪鸿秘》《养小录》等都开宗明义提倡清淡节俭,提倡爱惜食材、重视食材天然本味,力戒铺张浪费,鄙视穷奢极侈。为中华饮食文化注入涓涓清流。使中华饮食文化得以在健康轨道迅速发展。《养小录》的杨序中(杨宫建序)有这样一段话:

“此数公者(指前文提到的孟尝君、苏易简、苏东坡、黄山谷等人),岂未尝阅历滋味,而宝真示朴,以警侈欲,良有以也。且烹饪燔炙,毕聚辛酸,已失本然之味矣。本然者淡也,淡则真。昔人偶断肴羞食淡饭,曰:‘今日方知其味,向者几为舌本所瞒。’然则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者,非不足也,亦非味劣也,汩没于五味,而舌本已无主也。”

序言中列举了孟尝君蔬菜待客,苏易简腌菜解渴,苏东坡菜羹醒酒以及黄庭坚作《食时五观》的故事后指出,这几位先生所倡导的是珍惜食物的天然真味。自然的味道就是淡,淡就是真味。接着说,那些每天吃掉上万钱,还说无处下筷子的人,不是因为菜不够,也不是菜的味道太差,而是味觉已经被五味所掩盖了,舌头已经失去味觉。《食宪鸿秘》(清·朱尊彝著)在《食宪总论》中开宗明义:“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务须洁。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

我不知道潮州菜的厨师是否读过前人的这些著述,但透过潮州菜的烹调技艺,则可清晰看到潮州厨师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执行着前人的烹调理念。我曾采拍过潮州菜厨师培训班的结业考试,实操试题是烹制一道“油泡鲜鱿”。有一位学员烹制的成菜,刀工、火候、调味、对糊几近完美,但是只因为菜品中多了几片红、绿辣椒片便被考官判了个“不及格”。考官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菜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树光。事后我提出疑问,方树光师傅说,传授技能固然重要,但烹调理念才是传承的核心。新鲜鱿鱼的本质是鲜香爽嫩,最好的烹调方法就是减少一切干扰鲜鱿本质的因素。这就是选用油泡烹制方法的原因,也是潮州菜的突出特点。

社科联:所以,这种理念是浸淫在潮州菜的制作者心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林墩旭:是。也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潮州菜是中华食文化的卫道士。包括此前讲述的潮州菜对精洁、宝真、护生的考究,在许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都能找到出处。宋代潮州人吴子野教苏东坡如何食芋、劝他食糜养生等。又如刚才说的“宝真”“君臣有序”的讲究,《随园食单》(清·袁枚著)在独用须知中就说,“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潮州菜则无论轻重浓淡,都有独用。潮州菜的菜单中,一材一品为主。再粗再贱的食材,一旦被确定为主要材料,就一视同仁地受到重视、得到尊重。火腿护国菜中高贵的火腿只能是配角,粗贱的地瓜叶则当仁不让坐朝问政。火腿不仅不能多放,还要切成碎末,悄无声息地为地瓜叶增香添味。既然是主料,数量就要多,辅料是不能喧宾夺主,就是形状也要随着主料。

应该说,潮州菜烹调理念的形成是与中华食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实际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这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时期发展到巅峰之后就会出现烹调方式过度繁复,形式上出现脱轨,然后又再调整,再进入轨道高速运行,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过度繁复。当然这些烹调方式客观上也会对烹调技艺有所推动。

陈小雄:比如明代,会更注重精洁,到了清代,它可能就再复杂起来。

林墩旭:我们潮州跟整个中华食文化演变发展应该是同步的。实际上真正能留下来的并不是那种非常繁复、色彩非常丰富的奇异的烹调手段,反而是这种有明确的烹调理念、养生理念,还有那些清醒的、理性的才留下来,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书,大都是在倡导清淡,饮食要淡泊,要有节制,不要过度烹饪等,因文字无从找寻,我们难以去界定潮州菜这种特色从什么时候开始。

 社科联:但既然是跟中华饮食文化所追求的理念同步,为何这种理念在其他地方没有保留下来或者并不突出,而我们潮州菜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你们所说的“中华饮食文化的卫道士”?

林墩旭:潮州地处僻远 ,潮州人总喜欢把“山高皇帝远”挂在嘴边。这在食文化里面,我理解为:潮州这个族群来自中原,远离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怕被时代抛弃。所以一方面他紧紧抱着坚守着传统理念,另一方面,非常勤奋去学习,非常谦虚,懂得变通。通权达变,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事物的规律、认知去变通。比如新的食材出现,新的调料出现,新的烹饪方法进入之后,会去学习、吸收,然后补充到这个烹饪体系里面。

发展 通权达变,终成“卫道士”和“集大成者”

陈文标:这就说到潮州菜的另一个鲜明特点——通权达变。

潮州菜的烹调理念和烹调方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积累、完善形成的,包括不同地域饮食文化,欧洲、东洋、东南亚饮食文化的影响。像我们潮州菜里头有一个“酥粉焗鸡排”,就是典型的西菜东用,还有多士虾筒等等。我们潮州菜里面有不少是从西菜里学习来的。

陈小雄:但引进之后,又按照潮州菜的烹调理念、口味习惯加以改良。比如粉蒸肉,几乎各大菜系都有,在潮州我们叫做“米麸肉”。不少地方的粉蒸肉带辣口,我们不带辣。另外,一般用料是五花肉,潮州则要选择肋骨肉,这块肉最好,既有筋又有瘦肉又有油。所以我们在吸收后又改进它,以顺应我们的口味。人家原本用的是干莲叶,但潮州菜的“米麸肉”严格要求选用新鲜莲叶包裹,用莲叶的清香消除猪肉的油腻。而且不时不食,时暑未到就不食。

“变”对我们潮州菜非常重要,但“变”又不能忘了初衷,烹饪理念不会变,所以这种“变”,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坚守。

黄俊生这实际上是文化自信,潮州人已经慢慢地有足够强大的文化自信存在。往前追溯三四代,可能我们还存在那患得患失,又要宝真又要追求新颖的游移。但如今潮州菜作为中华食文化“卫道者”的文化自觉已逐步明确。我们在跟其他菜系的区分、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是潮州菜,或者怎样做才能让客户满意喜欢。这是潮州菜厨师界的文化自信,也是潮州民间的文化自信。

社科联:就是在坚持这种精洁宝真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下,潮州菜一方面是求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畸形的东西,在潜意识里面、在民间就会自动淘汰掉。

  林墩旭:文化离不开人,离不开族群记忆与价值认同。我们潮人这个族群,一方面励志笃定,以正统继承者的自信拥抱着来自远方的衣钵,同时躬身力行,不敢懈怠,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族群成长的一切养分,时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潮州菜也不例外,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一方面是坚守着中华食文化的中道正见,秉持精洁、宝真、摄生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不矜不伐,涤泥淘金,终集大成。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们可以说,潮州菜是中华食文化的卫道士,也是集大成者。

来源:潮州日报、潮州社科

关于潮州美食大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