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书香作伴迎新年

发布时间:2023-01-06 09:46:0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张南山

新年伊始,阳光灿烂,我又一次从南门街经过,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布铺门口,随之而来的是,四十六年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眼前,令我乡愁汹涌、百感交集……

十四岁那年,父母虽然早出晚归,勤劳努力,省吃俭用,家里经济还是没有起色,于是,我还是没有钱看成套的小人书。

农历十一月的一个早晨,晴空万里,霜花如鹄毛。我摸一摸衣袋,一个五分硬币还在,那是何厝曾外祖母给的,于是,我穿着“人”字拖鞋又跑去布铺门口看小人书。今天街道也没什么变化,柱子上多了一些彩色标语而已。我来不及去看标语的内容,一头扎进书摊。

“张哥,来了!”小黄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来了!”我回答,没有抬头看他,目不转睛盯着书摊,寻觅需要的版本。

我今天决定从20册《西游记》中挑出《猴王出世》《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真假美猴王》来看一遍,满足近年来的相思之苦。

小黄也蹲下来看我捡书,热情地问:“张哥,为什么不看全套?”

我左手摇着五分硬币回答:“钱不够!”

小黄慢条斯理地说:“今天看完,不用钱!”

我抬头问:“为什么?”

小黄得意洋洋:“今天元旦啊!看书不收钱。”

我瞧瞧周围,难怪今天看书人这么多,还有几个成年人。

我点点头,坐在一张木制矮凳上,背靠方柱,如饥似渴地翻看《猴王出世》……

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换了一本又一本,午饭时间到了,我不想回家。小黄便分半个番薯半个芋给我吃,我也不客气了,边吃边看……

看完整套《西游记》的时候,日头落山,我头昏脑涨,不辨东南西北,连忙辞别小黄,任凭意识主宰,奔跑回家,仿佛孙悟空给了我法力,平时要走半小时的路程,今天十五分钟就到家了。

……

饶平县治虽然在1953年1月从山内三饶迁往海边黄冈,可县治时期的好多名称留了下来,那不只是一二代人的念想,而是476年饶平历史的人文精神,智慧结晶。在衙门口、三角街、四方塘、打破鼓、破壁古梅等诸多印记中,我的少年时期,偏喜欢一个新词布铺门口。

饶城的地理位置在四面环山的三饶冲积平原一处丘陵地,从文明塔山上观看,像“弥勒佛晒肚”,中间高四周低,阳光充足,不会积水。中华路贯穿东西门,南门街和中华路衔接后戛然而止,形成一个坡度,周围俗称三角街,西面十几米下坡处便是布铺,三层楼,中西合璧,有两间店面宽,一看就是饶城早年巨贾之所在。

其实,布铺门口是临时名称,可我就是心中执着地留住了它。父亲每年冬天都来这里买布,给我们兄弟姐妹做衣服。买布需要布票,那时候我们每人每年都有“丈三六”布票,一般人都够用。买了布便去裁缝社找师傅量体裁衣。我们很激动,眉开眼笑,春节有新衣穿,谁不高兴?那时候我们衣服颜色比较单调,可穿梭于大自然中,也是色彩斑斓的一块组成部分。

布铺属于骑楼那一种类型,和黄冈丁未路、中山路店铺建筑近似,风格独特,富人情味。布铺门口指的是建筑物一楼析出的人行道,边沟有圆柱和方柱支撑,行人在这里通行,晒不到太阳,淋不到雨水。

我喜欢布铺门口另有一个原因,有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西门人每逢节假日在这里摆摊出租小人书,我十二岁暑假起就经常来看。小人书即连环画,我们则叫图书。日子久了,我们彼此间就熟悉起来,当他知道我囊中羞涩,便慷慨大方,在我十三岁那年元旦后,价钱降低一半,也即看一本小人书一分钱,不管那一本都一样价码。我激动得那一天一口气看了好几本,却是囫囵吞枣啊。我也不敢看得太晚,错过吃饭时间,是要受到长辈责骂的。

我只叫他小黄,他的小人书有两百多本,其中有成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有战斗题材的《上甘岭》《南征北战》《邱少云》《奇袭白虎团》等,有儿童题材《王二小》《刘胡兰》《闪闪红星》等,还有《阿凡提》《刘三姐》《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等等。然而,平时看客寥寥无几。

街上有几家摆小人书的店,因为小黄对我降价优惠,待人和气,我就没有去别家看,纵使他的小人书比人家少得多。然而,十四岁以前,我只看单册的小人书。老实说,高中毕业之前,一年365天,我有300天以上身上空无分文。看小人书的钱,大部分是我取土药材、捡龙眼核、摘蓖麻籽得来的。其中采摘蓖麻籽经常被毛毛虫“烙蛤仔”叮咬,又痛又痒,极为难受。纵使我对《西游记》羡慕已久,可一套看下来必须二角元,花费不起,还是忍一忍吧。我也从来没有怪父母不给我买小人书,我相信,父母要是有多余的钱,肯定会给我买。

我十四岁那年元旦过后,小黄再也没有收我的看书钱,我感激万分,如鱼得水,也是从他这里完成了我的人生另一种启蒙。

我十五岁那年元旦,拥有了人生第一本小人书《刘文学》,至少看了五十遍。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