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潮州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9 11:56:44 来源:潮州信息网

1月8日,潮州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潮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城乡融合,相得益彰。近年来,潮州市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认真落实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轴两带”区域发展格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1.78:1缩小到2021年的1.48:1。但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强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潮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潮州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受访者供图

未来,潮州将以全市各县(区)、4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21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全面贯彻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潮州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全力促进城乡加快融合发展,为谱写现代化潮州新篇章提供强劲持久动力。

扩容提质

推动县区高质量发展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正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增长极。于潮州而言,各县区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发展也各不相同,促进城乡加快融合发展的工作任务亦是任重道远。为此,从山到海、从城到村,潮州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围绕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明确全市各县区发展定位和部署要求。

《意见》提出,聚焦县城建设扩容提质,潮州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完善县城作为交通、能源、物流的枢纽功能,把市政管网、对外交通、防洪排涝、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升级的重点放在县城与各镇村连接的县道、乡道及物流、信息网络上,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具体而言,湘桥区统筹做好城区建设和乡村振兴两篇文章,集聚要素及人气形成潮州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力。高水平打造古城,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推进街巷改造提升,采用“文物+保护+创意”模式盘活古建筑、古民居等文物资源,完善优化古城配套设施,打造古朴典雅的山水宋城、诗意湘桥;高品质优化旧城,坚决打好打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公共配套服务水平,完善城中村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快旧城更新改造步伐;高标准开发韩江新城,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围绕产城融合、经营城市的理念,谋划推进韩江新城起步区、北溪中段片区等重点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提升新城建设水平。

潮安区将擦亮“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等国字号区域品牌,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潮安)、陶瓷产业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区域品牌效应,加快建设潮安特色产业走廊,全力打造粤东地区的制造业强区。通过强化潮安庵埠、高铁新城与潮州主城区以及汕头、揭阳的联动,壮大潮安庵埠的规模和集聚力,促进产城融合,把东山湖现代产业园、大岭山产业园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创新综合体,将高铁新城打造成新型城市综合体,带动潮安成为汕潮揭都市圈交通枢纽。

饶平县发挥丰富海洋资源和港口优势,推动“蓝色海洋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抓住国家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的政策红利,加快推进潮州港经济开发区等重大产业平台扩容扩能,加大潮州港经济开发区文胜围产业园、小红山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八大产业园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临港清洁能源产业,谋划拓展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制氢、天然气制氢、氢能存储、天然气发电、海工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发挥港口经济引擎作用、县城辐射带动效应,努力打造成为特色精品湾区。

此外,以“中国瓷都”品牌为引领,潮州还将发挥枫溪陶瓷产业率先转型升级发展的“火车头”效应。加强培育陶瓷新材料、陶瓷机械设备、高技术陶瓷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升枫溪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陶瓷产品结构,补强陶瓷产业链,加快主城区整体生活服务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陶瓷文化旅游业同步快速发展,打造“产城人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中心新城区。

承上启下

突出镇街联城带村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街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对于镇(街道)联城带村的纽带作用,潮州十分重视。《意见》中用不少篇幅进行详细部署:以凤凰镇、文祠镇为“主战场”,深入挖掘茶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和畲族文化,以更大的力度做实做深做精凤凰山茶旅走廊;依托柘林镇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集“特色产业、海丝文化、宜居商贸”为一体的临港特色经济精品镇;坚持“面子”与“里子”一体推进,开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对“路网边、水岸边、街巷边”等区域深入推进“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是潮州的“最大任务”。为此,潮州打好美丽圩镇创建“组合拳”。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深化乱搭乱建乱涂等问题治理,统筹镇村连线连片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推动圩镇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公共服务投入,强化对接中心城区(县城),优化产业布局,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落后面貌,深化“美丽侨村”“和美畲乡”创建,打造一批具有潮州特色、潮客文化、畲族风情的网红打卡地,统筹古驿道、绿道、碧道建设,形成以圩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新格局,提升美丽圩镇特色化品质化水平。

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也是潮州的一大重要举措。《意见》提出,推动中心镇做优做强,发挥庵埠、黄冈两个县城中心镇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一镇一策”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工程,加快食品、印刷包装、水族机电等特色产业集聚,助力打造九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加快彩塘不锈钢、凤塘卫浴、三饶日用陶瓷、桥东瓷泥等镇街产业的改造提质,巩固提升金石花卉、文祠橄榄、意溪木雕、官塘牛肉、钱东盐焗鸡、浮滨狮头鹅、东山青梅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归湖光伏发电、沙溪竹产业、汫洲冷链物流、樟溪低碳工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专业强镇。促进特色镇培育壮大,依托潮州古城、龙湖古寨、畲族发源地、茂芝会议、大城所、海山壀龙等历史文化、红色基因、山水风光的独特资源,促进一批古镇古街古港焕发新光彩。

潮州还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建设。围绕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方面,潮州全力加快潮安区凤凰镇和饶平县柘林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建设。

站在新的起点,潮州进一步增强“三圈”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便民“服务圈”,加强镇街政务(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资源功能集成“一门通办”,为群众提供党务、政务、文娱、科普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兴旺“商业圈”,扎实推进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展销活动,推进农村仓储冷链物流建设,设立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配套建设各行政村标准化的农村物流服务点。打造便捷“生活圈”,推动“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四小园”建设,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推动镇村生活一体化融合。

宜居宜业

建设“潮味”和美乡村

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画卷将如何在广阔的土地上渐次铺展?《意见》给出三个答案。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履里。民以食为天,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潮州建立健全市领导班子挂钩联系主要粮食产区制度,打好打赢撂荒地“歼灭战”,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疏通农田“毛细血管”,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同步擦亮“潮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广东省凤凰单丛茶跨县集群、潮州市广式凉果、潮安区凤凰单丛茶、饶平县预制菜、饶平县水产、饶平县盐焗鸡、湘桥区佛手果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潮州蕉柑、凤凰单丛茶岭头单丛茶、饶平狮头鹅、高堂菜脯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和工夫茶大会在潮州顺利举办,为潮州茶带来了新的契机,借此机会潮州将顺势而上,做大做强凤凰单丛的生产链和产业链,积极探索潮州菜中央厨房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培育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新业态,打造既有潮州特色又有现代标准的乡村产业。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乐享生活的美好家园里。《意见》指出,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潮州将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有序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打造一门式、一站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

同时,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强化农房规划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保护好山水格局、古村古寨、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守住乡村文化根脉。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共享共治的和谐氛围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精细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和谐乡村的关键点。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方案,潮州将以“头雁”工程为重点,筑牢“主心骨”,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排头兵”比学等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潮州将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潮州模式,全面推广“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深入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

共生共荣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意见》指出,潮州正在顶层设计、基础设施、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重构城乡关系,开启城乡良好发展生态的新篇章。

促进城乡间要素流动、破解建设发展难题在于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改革的重点是激活“人、地、钱”,并建立有效机制。为此,潮州一方面将高质量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实施制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要素,加快产业承接主平台建设,优化县镇村生产力布局。另一方面,将持续改造提升韩江两岸风貌,推动古城保育活化,传承历史文脉,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打造典雅美丽的“山水宋城”。突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打造潮州韵味的街巷空间。同时,新城开发建设也紧跟步伐,突出半岛广场和北溪片区两大板块,高位规划设计,丰富功能业态,承接人口疏解,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科技、智慧、绿色新城。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强化潮安、饶平县城带动作用,进一步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做大县城规模、做强县城产业、做优县城环境。

在统筹推进城市、郊区、乡村公用设施等建设及布局方面,《意见》提出,编制实施覆盖市、县(区)全域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谋划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基本实现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逐步推进路网联结工程升级改造。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健全城乡配送网络,探索推动乡村物流设施示范村建设。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潮安区第三水厂、饶平县中北部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农村水厂扩管并网建设,加快北溪分洪桥闸、汤溪水库等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提升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推动数字乡村“一张网”建设,强化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千兆光网和5G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自然村主要出入口、重点公共区域安防监控全覆盖。

激活要素配置与流通,是让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的关键。《意见》提出,潮州将构建“1+1+8”人才制度体系,深入实施“韩江人才计划”,健全人才驿站市、县、镇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活动。借助韩江实验室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解决陶瓷材料和食品工程的行业痛点和技术难点,为陶瓷、食品两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强“潮州特色农产品溯源保险”“生猪贷”“单丛茶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探索推广,开展“整村授信”“行业授信”等新型信贷模式,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管理,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推动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同时,潮州还将实施“万千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举办“潮州菜师傅”等职业技能培训,用好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将乡村经营驿道客栈、民宿、农家乐的创业者(经营主体)纳入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范围,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推动县域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镇村倾斜。推进健康潮州建设,加快县级医院综合提升,实施“万名医师下乡”计划,推进市级医疗机构托管、帮扶县(镇)级医疗机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县招县管镇用”,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服务能级。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规模。稳妥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三馆一站”、公共体育场馆提档升级。

“让韩江秀水长清”,以生态保护为主为城市添绿,是潮州城乡品质提升的特点之一。对此,潮州着眼于巩固提升全国示范河湖创建成效,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抓好枫江流域、沿海岸线、空气扬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垃圾收运等重点工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污水设施管网覆盖率,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探索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完善环境污染发现处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深入推进绿美潮州生态建设,优化林分改善林相,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等行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规划建设一批绿地公园和生态廊道,塑造“半城山水半城绿”风貌。

来源:南方日报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