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09:37:39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提升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奋力打造文化强市建设标杆,推动全市宣传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3月16日—1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举办了“潮州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骨干培训班”。本次培训班邀请了文学、歌舞、民族乐器等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授课,课程丰富多彩、针对性强,既有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又有文学创作、歌曲创作、民族器乐编曲创作、舞台艺术创作等文艺类专业知识的讲解。
周建平(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文学博士):
传承保护潮州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来自哪里?文化自强的使命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力量贵在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也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潮州文化的特质,其一是儒雅、精致。因为潮州文化中积淀了大量古文化的成分,自然会给人留下“儒雅”的印象。潮人要谋生计、求发展,便须尽力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精”字上做足文章,务农要精耕细作、经商要精打细算、做工要精致奇巧、做人要“儒气”精明……正因为行为方式与观念形态互为因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造就了潮人追求儒雅精致的文化理念。其二是圆融、开放,即是善于吸纳、融通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有开拓精神,且能随遇而安,扎根创业。潮州文化的特质大致可以用“崇文、重商、坚韧、精致、开拓”这十个字来概括。
潮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潮州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潮州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着“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的潮州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潮派建筑集中展示潮州文化优秀特质,潮州古城完整保留山水、格局、生活的原真性,潮州工艺美术不计工本、精美绝伦…… 深入把握潮州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传承和保护潮州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内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蓝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文艺文化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打造高质量的民族艺术精品,塑造好人物形象,讲好潮州故事和中国故事。
贺仲明(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保持热爱 奔赴文学山海
文学作品获奖,是社会和有关部门对作家的一种认可。作家创作了好的作品,积极参与评奖,这是一件有意义、值得提倡的事情。写出能够获奖的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真实的文学水准,所以作家不能将获奖作为创作目的,而是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不能为了得奖而创作。
作品要怎么样才能获奖?一是作品的思想导向上不能出问题。作家要注意掌握意识形态、思想倾向等,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作者的文学基本功要扎实,作品艺术内容成熟或有创新性。三是要有良好而清晰的文学形象,要有温和而有冲击力的个性色彩。如果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将会更加出新出彩。
那么,如何充实自己,让作品更受奖项的青睐?首先对文学要热爱,更要有坚持的精神。热爱是最好的基础,作家对文学要有献身精神,持之以恒、镞砺括羽,当然这是个漫长的时段。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特别是阅读经典著作、历史、哲学、思想等书籍,尤其在历史、哲学方面要博览众长、充实自己。此外,还要有恰当的投稿技巧,作家要清楚质比量更重要,要郑重对待自己的用心之作,通过不断打磨、修改和完善,寻求自己的创作个性。有好作品要发表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刊物,才容易引起关注,才能不被埋没。
金旭庚(广东省文联音乐舞蹈工作部主任、广东省音协专职副主席):
以年轻化表达赋能主旋律歌曲
创作歌曲的目的是想打动更多的人,是为了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作者创作歌曲时,在编曲节奏上的设计上应该跟旋律有一个错位,让整个乐曲听起来更加流动。写歌词的时候要多写一些接地气的话,让下一代对这些主旋律、正能量的歌曲,在不反感的同时,还能够接受,甚至有点喜欢,他们才愿意去传唱传播。
一首好歌,在词、曲、编、录、唱这些方面最好都不要有短板,如能再加上一些新意,这首歌的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制作、传唱主旋律、正能量的歌曲都要年轻化,让年轻一代听完歌曲后,多年以后还能记得这些歌,并且对他们以后说的话、干的事、做的决定,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潮州举办“潮州文化元素原创歌曲”征集活动十分不错,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希望有关部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歌曲创作,制作出更高水平的音乐,让更多人感受潮州的魅力,推动潮州音乐原创作品创新性发展。
杨湘粤(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暨南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导师、研究馆员):
突破传统观念 加强精品意识
从歌词方面来说,《烟雨潮州》《根在潮州》《梦里湘桥》这三首潮州文化元素原创歌曲的歌词写得都不错,既有传唱的价值,又具有潮州特色。如《梦里湘桥》中写道“读你如诗,赏你似画,听你如戏,品你似茶”,戏、茶、诗、画都体现了潮州的特点。又如《根在潮州》中写道“海角天涯望乡韵乡愁,一声乡音两行热泪流”“一生只恋一个家,一生最爱是潮州”……这些语言表达特别生动形象,都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一首好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美感的宣传。写歌词的人一定要懂旋律,如果不懂旋律,填起词来就很生硬,往往会漏洞百出。为更加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时代主旋律的丰富内涵,他建议,创作时要突破传统观念,加强精品意识,把思路打开,带入真情实感,这样的歌才会打动人。
李复斌(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
创新传统音乐风格 融合渗透现代审美
何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无论是从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在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中,对配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都是极重要的。研究一个民间乐种,不对其乐队的编制、乐器的配合特点进行分析是不全面的,甚至无法领略它的风格内涵,因为乐队的配置与组合是形成乐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对于乐队的配器写作与研究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那么,传统音乐该如何改编与配器?作为民族器乐工作研究者,要对我国著名乐种的常用曲目、主奏乐器、旋律发展手法、宫调体系、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要全面收集、整理我国不同地区民族器乐的资料,并深入各地进行系统考察,对各地的乐种进行录音、记谱,以获得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要对我国不同的民族器乐乐种的配器手法进行理论归纳与整理,出版相关书籍以及教材。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分类和跨学科研究,对民乐配器的本质内涵做出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把握民族器乐配器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构筑起系统的民族器乐配器的理论知识体系。
传统音乐要通过创新和现代化的手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可以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同时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在传统音乐推广和普及方面,可利用传统音乐节目、音乐会、演出等形式以及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推广和传播传统音乐文化。此外,传统音乐也需要通过国际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陈建忠(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
多维度呈现戏剧舞台上中国故事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以敏锐的笔触和视角,摹写一个时代的风貌,标记一个时代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以来,舞台艺术更为紧密地与国家叙事要求同频共振,自发自觉地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书写,这既是时代对文艺工作的定位,也是文艺创作本身的规律使然。
近几年的舞台艺术多了气象,多了气魄,多了国家叙述层面的格局与高度。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使命,自觉地将舞台叙述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参评参演剧目中,看到了以往很少见到的核潜艇题材——话剧《深海》,看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嬗变飞升的通讯科技题材——话剧《大道》。这些作品,都在故事层面下隐含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
新时代戏剧舞台上的丰富色彩,少不了对“女性”角色的摹写和描画,尤其是戏曲艺术。由于许多剧种的旦角表演艺术代表着本剧种表演的高度,在舞台上,塑造多姿多彩、立体可感的女性形象,是一种创作的必然。不同于前些年舞台上常见的女性致富带头人形象,近几年,舞台上女性革命家、革命者母亲等艺术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开掘,拓宽和丰富着舞台上女性角色的表述。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尤其是长篇小说,其宏阔的容量,卷帙浩繁的篇幅,使其具备了史诗建构的可能性。当原创力不足的时候,艺术门类自然会转向文学母体,寻找创作种子和典型形象。这一过程,在丰富舞台题材和类型的同时,也让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活化、转化与传播。不论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还是以文学家生平为题材的话剧《柳青》《路遥》,都昭示着文学对于戏剧舞台强大的支撑力。它们汲取着文学的精华,又经过舞台艺术的技术改造,成为一种新的表达,一部新的作品。
一部作品动人,来源于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故事情节曲折蜿蜒,舞台处理意味深长,演员表演准确精彩,但归根到底,都要建立在丰富的文学性上。对于舞台剧来说,文学性,不仅仅是指文本本身,还包括二度创作共同构建的艺术氛围与审美空间,观众在或愉悦舒畅或震撼颤栗的情绪中,被净化升华。讲述中国故事,我们的舞台,需要更多元的维度,更宽泛的视野,更具有深层文学意味的表达。
□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黄琼 郑新培 丁玫
□ 图片:市委宣传部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