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0 11:08: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穿针、引线、起针、收针……潮州广济桥上,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惠芳正向游客展示非遗技艺,再现“桥市”独特文化。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视察,同康惠芳等几位非遗传承人代表亲切交流。如今,康惠芳不仅常向来往游客展示潮绣技艺,传播潮州文化,还在古城设立大师工作室,培养潮绣非遗传承人。
林文强 摄
近年来,潮州以“绣花功夫”修缮古城、活化古城,让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代焕发新生——镇海楼、百花台、廖厝祠等历史建筑得以复建或修缮,重振古城历史荣光;广济桥灯光秀上新,流光溢彩让古桥新老并秀;大型花灯展点缀古城,文化巡游响彻牌坊街,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潮州文化。
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
走进潮州古城北部昌黎路,复建完工的镇海楼(旧府衙)巍然耸立,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郑坚 摄
潮州府曾有“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历史,镇海楼便是旧府衙的代表性建筑。历史上,镇海楼是潮州府署的谯楼,创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是潮州作为历代县、郡、州、路、府治所的象征标志,但在近代毁于战火。
为重振古城历史荣光,2021年,潮州启动复建镇海楼(旧府衙)。当年5月,复建工程正式动工,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仿古设计并复建。2022年底,复建完工的镇海楼首次亮相,整座谯楼坐北朝南,共三层,以砼、石、木、砖、瓦为主要结构形式。
林文强 摄
如今,每当夜晚降临,镇海楼前展示着“科技感”十足的激光投影秀,通过光影变幻带领游客穿越千年时空,一览潮州府历史荣光。
同在潮州古城北部,中山路与太平路交界处,百花台民俗文化综合体项目已于2022年7月动工。这里也是古代潮州府衙所在地,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建设城隍民俗文化馆、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商业街区、民宿、百花台景观等,成为有民俗文化印记、有旅游集散功能、有商业消费业态的文商旅综合体。
太平路不远处,始建于清代的廖厝祠正加快修缮。这里曾为海阳县县治、廖氏家族祠堂,是潮汕地区祠堂与宅第同时布局营建的代表作。作为潮州“百家修百厝(祠)”重点项目之一,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进行多次细致修缮,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原貌。
历经千年的潮州古城,修缮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近年来,潮州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修缮,一批古建得以重获新生,再焕光彩。《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到,潮州将全力推进古城古建筑修缮项目,打造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新亮点和文物活化利用示范体系,打造保育活化典范的潮州古城。
客流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春节,潮州古城旅游持续“火出圈”。游客到潮不仅为了品尝美食,体验潮式生活,更是被潮州文旅活动所吸引,希望深度感受潮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展开展,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南方日报记者 黄敏璇 摄
春节期间,潮州古城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拉开序幕,灯展遍及古城城门、城墙、牌坊街以及西湖公园,展示潮州本地非遗精品花灯及全民参与制作的花灯。憨态可掬的兔子花灯、威武霸气的帆船花灯、栩栩如生的人物花灯……绚丽多彩的花灯吸引让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报告提到,要深度挖掘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旅游潜能,做优做精特色化文旅产业。图为春节期间的潮州牌坊街。黄敏璇 摄
大年初二至初六,“文化古城·乐享名街”春节群众文艺活动在古城牌坊街轮番上演,潮州大锣鼓巡游、潮州舞龙、潮州青狮、布马舞等文化巡游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围观,共赏“文化大餐”。
始建于宋代的广济桥春节前迎来新版灯光秀,流光溢彩让古桥新老并秀。值得一提的是,在广济桥上,非遗展示已成为常态化开展的潮文化活动。桥上专门开辟非遗展示区,设置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和综合等6个展室,常有非遗传承人在此展示非遗技艺,再现“桥市”独特文化。
这正是潮州两年多来全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缩影。2021年6月,潮州菜烹饪技艺和粤绣(珠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潮州已有17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近年来,随着古城文旅持续升温,走进康惠芳的工作室了解潮绣历史和技艺的游客越来越多。“包括潮绣在内的潮州非遗、传统文化,将成为潮州古城文旅发展的不竭动力。”康惠芳说。
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潮州游客数量达285.3万人次,同比上涨44.1%,客流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