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5 08:12:50 来源:潮州信息网
文白异读,是潮语的基本特点之一。
文读,是对外交流的需要、与普通话比较接近;白读,是口语即平时说话的读音。在潮语中,每个字往往有文、白两种读音。比如下列的字(方括号内均为潮语注音):
高文[交](高低,高楼,高年级学生。)
白[哥](姓氏名称。)
冻文[栋](冻冰;)
白[冬3](凝结的汤汁:肉冻。)
张文[章](张牙舞爪;开张。)
白[场1](一张纸;方张鸟;张老鼠。)
经文[宫](经济;经纬;曾经。)
白[京](经典;《坛经》。)
树文[序](树木树人;树碑;树敌。)
白[秋7](木本植物的总称。)……
“黏”字,除黏附、黏合,具有黏性之主义项外,还特指骈俪文字与近体诗(律绝)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平仄协调。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曰:“凡表、启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近体诗)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黏”。(‘黏’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黏’就是一切的平仄都合适,不合的叫做‘失黏’。狭义的‘黏’,如这里所述,违者也叫做‘失黏’。)”比如:唐·杜甫《登高》诗中间的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断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第一联的对句是(下联)“不断……”(仄头),那末第二联的出句(上联)“万里……”也必是“仄头”(其实凡音节点即二、四、六字位的平仄都须相同),否则就是“失黏”。
念,亦作“唸”,诵也。《东京梦华录》:“上桥上念经。”故“合黏念”的意思是:凡詠诵歌谣,必须大体符合歌谣的创作规律,注意要使末字押韵。(类似北方话的“押韵合辙”。)由于潮语有文、白二个读音,而白读音是在口语中出现者,多与诗词界通行的“平水韵”的韵部归类有别,故“押韵”常以潮语白读音为准。如林朝虹、林伦伦编著的《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一个枕头》:“一个枕头七寸春,留有三寸等候君。等待我君无来枕,枕边目汁(眼泪)好撑船。”歌谣中的“春”、“君”、“船”三个字分别属“平水韵”的“十一真”、“十二文”、“下平声一先”韵,但在潮语白读音系统中,三个字属同一韵母“温”,故可算“押韵合辙”,符合“合黏念”的规定。
“合黏念”的规定相对较宽松,甚至平、仄声亦可通押。如上揭书《君问娘囝食乜物》中:“正月桃花开(读[亏]),娘囝有孕啼喃泪。君问娘囝食乜物?欲食蚝仔腌芫荽。”其中,“开、荽”是平声,“泪”是仄声,这在格律诗中绝对不可,而潮语歌谣中却通行无阻。
押韵,原指诗词歌赋用韵。(《古今韵会举要·入押》:“用韵曰押。”)一般用于偶句末字,用同一韵母的字,亦称“韵脚”,可使声韵和谐。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当代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韵愈繁,节奏愈急。”除了使音韵和谐、节奏加强之外,押韵朗朗上口,还可强化记忆。笔者幼儿时,祖母教我以“天顶一粒星”,至今已近八十年所矣,犹且牢记不忘。其辞曰: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读[亏])书斋。(“星”属“平水韵·下半声九青”韵,“斋”属“上平声九佳”韵。星、斋二字同属潮语“楹(ê)”韵母。该首歌谣每二句押一韵,以“合黏念”为特色。以下不注明韵脚字之“平水韵”之分类韵目。)
书斋门,未曾开(读[亏]),阿囝拼欲食油[~公式~]。(油[~公式~]:经油炸熟的甜馅小吃。“开、[~公式~]”二字属潮语“威”韵母。)
油[~公式~]未曾烰,阿囝拼欲偷牵牛。(“烰、牛”二字属潮语“乌”韵母。)
牛[~公式~]牵,偷掰(潮音读[百])蚶。(“牵、蚶”属潮语“安”韵母。)
蚶[~公式~]掰,偷捒(潮音读[辣])册。(“掰、册”属潮语“楹[ê]”韵母。捒sou,潮音[辣]。搂捒:同“搂 摗”,取。《集韵·矦韵》:“摗,搂摗,取也。”今潮人称“腋下挟带”为“捒”。册:指书籍。在纸尚未出现前,书籍都用木或竹简装成卷,故称。今闽南话犹将“书本”称为“册”。)
册[~公式~]读,偷磨墨。(“读、墨”二字属潮)语“安[an]”韵母。以前墨汁未普及时,都用墨锭在砚中加水研磨,很费工夫。)
墨[~公式~]磨,偷担箩(白读音为[罗娃5]。(“磨、箩”二字属潮语“娃[ua]”韵母。担,潮语白读音为[淡1],用肩膀挑。箩,用竹子编的供装东西用的圆形器具。
箩[~公式~]担,偷收衫。(“担、衫”二字属潮语“亚[a]”韵母。)
衫[~公式~]襯(读[称7]),乃父乃母生你无中用。(襯(衬)chèn, 潮音读[称7]。原指穿在外衣里面。《水浒传》八六回:“襯着锦绣绯红袍。”潮人把内涵扩大,指穿着衣服、鞋袜等。如“襯衫、襯裤、襯鞋、襯袜”等。乃nai,潮音文[耐],白[领1]。你的。《书·舜典》:“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意为:尧曰:“来,你舜。汝所谋事。我考汝言。汝言大致可立功绩,已经三年了。你可升帝位。”)乃父乃母:你的父母。中(潮音读[钉7])用:合用;有用。汉·恒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弼(鬻)于市。”《红楼梦》第六九回:贾赦十分欢喜,说他中用。”无中用:同“不中用”。
这首《天顶一粒星》的歌谣,两句一押韵,易懂易记。歌谣中描写了一个兴趣多方面,却什么事都不会干的,甚至连衣服都“[~公式~]襯”的“阿囝”,结尾一句用“乃父乃母生你无中用”收结,表明得宠溺爱的“阿囝”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终于成为社会上“无中用”的“弱智儿”(当今,初中生不会系鞋带,剥熟鸡蛋的事,时见媒体报道)小时常背诵这首儿歌。时刻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勿当“蚶[~公式~]掰、牛[~公式~]牵、衫[~公式~]襯”、“无中用”的“阿囝”为警惕,多做力所能及的、助人为乐的好事。从这个角度上讲,“天顶一粒星”属于励志类的童谣,值得大力推广与传播。
总之,“合黏念”是歌谣的模式、特点之一。除了完善旋律之外,还可以加强记忆。反观现在的“新诗”,大部分只是“分行的句子”,根本不讲究押韵,像这样没有形式美、生命力的“诗歌”,难怪有人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白话诗。”(邓云乡《水流云在书话·新诗人写旧体诗》中语。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12.)或者说写新诗的“作者比读者还多”。让我们还是记住鲁迅先生《书信集·致窦隐夫》的话吧:“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合黏念”的功用可小觑乎?
曾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