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奔赴一场英歌舞

发布时间:2023-05-05 10:14:14 来源:潮州信息网

在广东潮汕地区,不时会听到当地人传唱着一首潮语歌曲:“你可曾记得当年情怀,彩旗飘过又飘回来。英歌锣鼓它长盛不败,营了千年又从头来。英歌锣鼓人人知,游子过海泪满腮。只愿今日一曲锣鼓英歌,牵动这万里乡情万里爱。”

朴实的歌词,道出了潮汕人对英歌舞的感情。这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民俗活动,或者是一种融合体育元素的广场舞蹈,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更承载着潮汕人的故乡情结。

这些都是一位潮汕朋友告诉我的。她说,每有节庆或者重大的活动,他们村里都会有英歌舞表演。那是自己村的英歌队,成员最大的有六十多岁,最小的也就只有几岁。英歌舞巡游所到之处,鞭炮声连连,众人欢腾,热闹非凡。

听朋友说多了英歌舞的好,我是真的心动了,很想找机会亲自去看看,是什么样的舞蹈能让所有潮汕人这么念念不忘,是什么样的舞蹈会让没有见过的人心生向往,是什么样的舞蹈能被人们称为“中华战舞”,并早于十几年前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恰好听说揭阳的一个村落准备有英歌舞巡游,问清楚时间地点后,我便匆匆前往。远在村口就听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锣鼓声,循着声音找去,看到一面印着“泥沟英歌队”的标旗高举在人群之上,我也算是找到了英歌队的领先队伍了。

这是英歌队的前棚部分。初看他们的妆容打扮,感觉有点熟悉,这样的脸谱不知道在哪里见过。哦,原来是《水浒传》里梁山泊的英雄人物。

当地人介绍,除了排头拿标旗和令旗的两位,走在前面着黑白衣服,手上玩着一条像蛇一样的道具的,是轻功了得的鼓上蚤时迁。后面黑脸黑须的是黑旋风李逵,手执双棒,是队伍的头槌。二槌是满腮红须的大刀关胜,也是拿着双棒。花和尚鲁智深身穿黄色僧袍,挎着一串大念珠,紧跟在了后面。还有打虎的武松等人依次随行。

浩浩荡荡的一行人,每个手上都抛着双槌,同时起落,手腕灵活转动,叩击双棒,舞出好看的槌花。这是他们英歌队的特色,配合脚下功夫,刚柔兼济,极具舞蹈感,且看还有武术的套路,让人赞叹不已。

那么,英歌舞者的扮相为什么会选择《水浒传》的人物呢?这里倒是有一些说法。

在古代,潮汕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宗族观念等一系列原因的限制,长时间呈现出封闭落后的状况。直至唐宋时期大量中原移民南迁定居于此,加上韩愈、陈尧佐等官员在这里大力推行儒家文化,这里才得以开始发展起来。潮汕甚有“海滨邹鲁”之称,所属的文化也有不少中原的痕迹。而《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正处于邹鲁之地的山东。所以,作为承载了潮汕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英歌舞,会偏好于《水浒传》人物,就不难解释了。

况且,在潮汕人看来,故事里的那些忠义且无畏的英雄,与他们长久以来崇尚正直勇敢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相互契合。

英歌巡游所到之处,都会引来不少村人尾随,孩子们会追着标旗跑,在队伍中穿插打闹。鞭炮声声,满地红衣,甚是喜庆。当地有一句话:“锣鼓响,心蓬浅(激动之意)。”每个人的脸上都扬着欢喜的笑容,路上互不相识的人彼此打着招呼,搭上几句闲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在英歌舞的锣鼓声中拉近了。

队伍后面跟有彩旗队、管乐队,还有扛大旗的人、抬轿的人,也有穿着传统服饰的男女老少。

突然,前方标旗立定,这一列一眼望不到尾的队伍就停了下来。好奇的我们赶紧往标旗方向跑,他们要打圈表演了。争个好位,可以跟那些英雄好汉们近距离接触,也能欣赏到这传统舞蹈之妙。

只见数名英歌队员围成内外两圈,圈里最中间的是时迁的扮演者,正踏着舞步上下跃动。而黑红两须者李逵、关胜则率领剩余众人轮番攻门。随着鼓点,他们时跳、时转、时甩,双槌在手上随节律翻飞扣击,还有各种武术形态和舞姿变化,锣鼓锵锵,槌声霍霍,气势恢宏,呈现出极具张力的演出效果,给人们以粗犷豪迈的视觉享受,让场外观众不禁振奋喝彩,拍手叫绝。

看着英歌舞刚毅勇武、热烈奔放的表演,我似乎明白了,潮汕人们对于英歌舞并不是随意的自然模仿,而是真正源于内在的价值崇尚。这一项活动也不是单一的民俗艺术,而是数百年来在这个地域的文化象征和历史载体。

从揭阳回程时,我给那位潮汕朋友打了个电话,商量着何时能再见英歌。是啊,此行短短数小时,真的意犹未尽……

(文/卢静云 图/庄建明)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