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

发布时间:2023-05-30 09:43: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丁协盛

教育,家家户户不可一日或缺的工作和谈资。不同层次的人群,自然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见解,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就像一张纸,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人,画出来的画就不一样了。有的是美丽的画卷,有的只是胡乱的涂鸦。但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论什么样的家庭,都希望后辈子孙能有长进,能出人头地,成为理想中的人才,为家庭为家族争光。绝对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后辈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画画也同理,谁都希望画出最美的画。

世人所说的“书香门第”,窃以为,良好的家教家风是成就“书香门第”的基础,而家教家风的重头戏,必须是读书。离开了读书,无从谈“书香门第”。古人所崇尚的“耕读之家”也是这种理念,就是既要生存,又要读书。通过“耕”来获得必需的生存条件,并在“耕”中培养后代的劳动品质和习惯,类似于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积累知识和经历、领悟道理的一个渠道。读书与实践,两者相兼得。营造了良好的家教家风背景,并持之以恒、代代相传,古今中外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华民族族群里,良好家教家风培养出的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更是比比皆是。

读书学习,消化知识,领悟道理,积累沉淀,为我所用,再到创新并传承,是读书人的追求。是形成“书香门第”一个循序渐进的,也是必经之路径。“书香门第”绝非凭一时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热情而急切的“一蹴而就”的;很难能在一、二代人中就形成的。它必须是漫长的积累、堆砌起来的。

潮州人世代以来,尤为重视教育,敬重读书人,文明之风鼎盛。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乾坤之才辈出,“牌坊街”的牌坊故事足以佐证。近代素有“粤东名士”之称的戴贞素老前辈(潮安归湖人,1883——1951年),其家教家风,是潮人的一面旗帜。戴老是前清最后一科秀才(其祖父戴介圃、父亲戴漉中都是举人),昔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其渊博的知识,优良的家教家风,治学精神(任过潮州多所书院的教师,代表作有《听鹃楼诗草》等),给了后代以良好的家教家风,即读书环境。其子戴平万(1903——1945年),早年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1927年参加海陆丰农民运动;1930年参加“左联”运动,领导人之一(与洪灵菲同学);1933年到东北从事抗日运动,是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创始人之一;1937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组织;1940年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苏北鲁艺执教并任党校副校长。是中共早期优秀革命家,作家,新闻事业先驱者,工人运动领导者。戴老的外孙女饶芃子(女,1935年生于潮州)是汉学大师饶宗颐的族侄女。她从小在外公,舅父,母亲等营造的良好家教家风环境中,勤勉好学,茁壮成长。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8年起在暨南大学任中文系教师,后任系主任,再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成为一代名师,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博士生导师。其著述颇丰,是当代世界文化名人。戴老家族的几代人,都是当年妥妥的“学霸”,读书人的标杆,潮州人的骄傲。他们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都得益于优良的家教家风和传承。真正文化积淀厚重的“书香门第”。

除了自家几代人之外,戴贞素老前辈还为潮州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其中,就读于“城南书院”的几位老前辈(东风镇的陈冷霜,林钓溪,磷溪镇的丁季平),就是戴贞素老先生的高足,他们都是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潮州文坛的翘楚。1949年12月16日,陈冷霜老先生在新加坡版《潮州乡讯》里,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记潮安空军烈士丁寿康》文章。通篇翔实追叙了烈士读书求学,从军参战,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又褒扬了国人抵御外侮,抗战到底的决心和精神。同时,对烈士家属生存状况表示了担忧和感慨。行文情真意切,令人读之潸然泪下,并为之动容。而丁寿康烈士的叔父丁季平(梦尘)先生“学富五车”(泰国华侨,其诗集《丁梦尘诗集》是饶宗颐大师题辞的),他以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和传统的中华文化教导了侄子丁寿康,并倾其所有,在经济和精神上支撑之。当国家危难和民族需要的时候,丁寿康慷慨赴死,血洒长空,天下缟素(1940年7月16日在重庆对日空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2011年,广东省民政厅追认丁寿康为“革命烈士”;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丁寿康“抗日战争烈士”称号)。成了民族英雄,共和国的烈士,潮州人的骄傲。他的英雄事迹,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全世界播报;他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令晚辈感佩、敬仰莫名。……所有这些,都赖于教育,都是有家学渊源的。

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学习并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古代的“苏秦悬梁刺股”、“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都是教子孙怎么做人,怎么立德立志,报效国家的例子。她们的故事,成了千古之诵。它告诉我们,家教家风是培养后代的根基。古人尚且如此,今人能不去思考?能不去秉承?能不捧为教化后代的圭臬吗?

我以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给子女以示范,即先做好自己,多读点书是必需的。一方面充实了自己,一方面给孩子以榜样,然后才能去教育好你的孩子。不要终日手机不离手须臾,不看一页书,不写一个字。静下心来,努力去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找到更适合教育孩子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太过度溺爱孩子,一切包办,导致小孩缺乏吃苦精神和钻劲。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这初心没错。但须得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配合,形成共识和共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认知。须知现在社会上个别青年人的“躺平”、“啃老”,不愿意干,都是父母及家人给惯出来的。是个人,都会“护犊子”,这是天性,无可厚非。但如何“护”?是有它的道德底线,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的。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这是好事。如果配以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手段。那么,将来这一代肯定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尽管文明发达,理念手段先进,不可忽略的,传统的刻苦耐劳,努力上进,抗挫能力这方面的教育必须走在前头。有人说,“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必需向他们讲明讲透。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家风建设以及传承,才是第一位的教育,必需稳固推进。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