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民生关注

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潮州重要站点

发布时间:2023-06-09 09:43:31 来源:潮州信息网

陈立佳

一、严峻的情势与坚强保障

山高路远水悠悠的3000公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国民党军警的盘查、特务的破坏、土匪的抢劫和叛徒的出卖,给中央苏区与中共中央的交通增加了极大的困难。潮州(潮安)是从香港通往闽西的门户,驻军比较多,侦缉队有数百人,是东江国民党反动势力集中的地方,国民党在车站等交通关口追捕缉拿革命同志的事件经常发生。1931年2月,潮澄澳县工委交通员陈海鹅叛变,不仅使潮澄澳县党、团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潮汕铁路的各个车站都密布着暗探及叛徒,每个关口都要严格检查。省工代会秘书长林俊良夫妇在香港被捕叛变,到汕头当国民党的侦探,因他是东江人,给香港及东江两地过往同志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1931年初,当汕头交通站建立时,中共中央作出指示,要和东江特委取得联系,得到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潮澄澳党组织归属东江特委领导,所以始终承担着东江特委安排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护送和运输任务。为了保障交通线的安全,潮澄澳党组织在潮汕铁路建立了党总支,每个车站都有地下工作者配合,进入苏区的同志多以商人或归国华侨的身份从汕头坐火车经潮汕铁路到潮州火车站,用人力车作掩护,穿越潮州城区到交通旅社暂息,然后通过乘坐韩江码头潮州(潮安)的轮船(两艘客船上有潮州的电船支部负责领导,打杂干活的“小公司”有地下交通员)溯韩江北上到大埔茶阳、青溪再转闽西永定,或经梅县松口、蕉岭、平远往江西寻邬等地(梅县北上这条路时常中断)。从汕头澄海、饶平黄冈过大埔入闽西这条路是黄冈交通辅线,土匪多,穿戴比较整齐的都要受到抢劫。因此经过这线路的同志多装扮成当地农民模样,以免发生意外。

二、潮州交通旅社

潮州城(潮安县城)上水门内街(现卫星二路水晶巷)东侧,有交通旅社、德记旅社、新华旅社等,居住着大量船工,几乎都是客家人。这些地方人来人往十分复杂,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灰色地带,顺韩江南来的客籍商贾人员多在此驻足。党组织把潮州交通旅社设为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中的一个中转站。老板吴寿庆,是大埔籍印尼归侨,他比较开明,同情革命,可以借助他的归侨身份进行掩护。这个地方闹中取静,越是神神秘秘,越容易引起怀疑,闹市里大摇大摆反倒安全。潮州交通旅社靠近韩江上水门外码头和青天白日码头,人员、物资、情报的运送十分方便。通过这条交通线的人员很少在汕头停留,基本是在潮州交通旅社住宿。李沛群在《红色地下交通线的汕头交通站》的回忆文章写道:“这些干部有些是经香港去,有些是直接从上海搭船到汕头,经潮安上大埔转去闽西。搭乘从香港或从上海到汕头的船的人,进入妈屿口上岸,一般可以不在汕头停留。上岸后即可坐人力车到火车站去搭乘往潮安的火车,再从潮州搭船上大埔,很方便,在汕头停留反而不安全。”这表明,从上海、香港长途跋涉而来的人员,大多是在潮州(潮安)住宿用餐。

三、重要的交通站点

(一)潮汕铁路与潮州火车站

潮汕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南起汕头,北迄潮州(潮安),共42公里。1904年兴建,1906年竣工通车,1939年被日军破坏共存在33年。根据当时的列车时刻表,如果正点,从汕头北行至潮州(潮安)最早的火车是6点30分从汕头开出,抵达潮州(潮安)是7点55分,抵达意溪站是8点1分。最晚的班车从汕头开出是下午4点40分,抵达潮州车站是下午6点。红色交通线从汕头经潮汕铁路在潮州(潮安)接驳的站点有两站可以选择,一是潮州站,二是潮汕铁路最末段的意溪站。原潮州火车站(当时叫潮州车站)是潮汕铁路的一个站,在现在潮州市区潮枫路与西荣路交界处,即是现在潮州宾馆对面的原汽车总站的地方。民国七年(1918年)正月初三潮汕大地震,车站全座倒塌,1920年冬重建,1921年2月落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当年的样貌已不复存在,唯有站前90余年树龄的木棉树见证了那段历史。当时,从汕头乘火车到潮州(潮安)的我党人员大部分就是从这里下车,然后坐人力车到交通旅社。

(二)意溪火车站与江边小码头

意溪火车站在潮州市湘桥区西荣北路,是潮汕铁路最北端的小车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物资转运站旧址。它是潮汕铁路仅存的一个火车站原建筑物。该火车站处于潮州城北的韩江之畔,江边有一个小码头。地下党组织利用意溪火车站为中央红色交通线转运从上海、香港、汕头等地采办的物资,如纸张、药品、电讯器材、印刷器材、军械器材等。这些物资从汕头火车站上货后,直达意溪火车站,在该站卸货后,直接搬运到停泊在小码头的船上,货船从韩江逆水而上,运至茶阳或青溪的秘密交通站,再转运至中央苏区。

(三)韩江小轮船与上水门外码头

潮州(潮安)处在韩江中下游,韩江中游河宽水深,常年可行驶百吨以内的小轮船。水涨季节,北至汀江上游和西达梅江上游的地方可航行小轮船。1911年,大埔人罗云石、罗子衡等创办捷安轮船公司,集资购买铁底小轮船1艘,命名为“捷安”号,于当年12月放江行驶,来往潮州—大埔之间。1913年,大埔县旅居南洋的华侨在潮州设立航运公司,以“协和”“同和”两艘铁底小轮船加入潮州——大埔间运营。此后,韩江中上游轮运业蓬勃发展,到1921年,沿岸各埠已设立轮运公司约11家,共有小轮船(大多数是电船)20余艘。其中有“开源”“协和”“生生”“乐生”四轮船航行于潮安——大埔线。上水门外码头——中央红色交通线转运点遗址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街道天水路(原环城东路)滨江长廊上水门外偏右路段。潮州城上水门外韩江码头(包括金山下的青天白日码头,下同)是交通线上从陆路到水路的重要转运点,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1.沟通上海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文件信息往来。2.大批领导干部得以安全进入中央苏区。要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从汕头火车站搭乘火车到达潮州,在潮州城内卫星二路的交通旅社住宿或用餐后,即在上水门外码头登上到大埔青溪的轮船或秘密交通站派出的小船北上前往中央苏区。3.向中央苏区输送民用、军用等重要物资。一是转运从上海、香港、汕头等地采办的物资;二是从潮州湘子桥上的贸易市场直接采购大量的民用物资装船后运出。中央红色交通线运转的几年间,中央苏区急需的民用、军用重要物资,大部分是在上水门外码头转运或就地采购后运出的。4.转运支持党中央的活动经费。中央苏区从敌军和地主土豪那里缴获的黄金、白银、珠宝、现金,经过潮州送到上海、香港等地,作为中共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该遗址在滨江长廊修建期间灭失,现作为市民休闲娱乐之用。

(作者单位: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关于民生关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