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11:17:21 来源:潮州信息网
“寻找抽纱记忆,共绣美丽潮州——工艺美术大咖谈”主题活动现场。
潮州抽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我市传承保护的重要非遗项目之一。
潮州抽纱,几起几落,有过消沉,有过辉煌。20世纪80年代,是潮州抽纱发展鼎盛时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光不再。日前,由潮州市委统战部、民盟潮州市委会主办的“寻找抽纱记忆,共绣美丽潮州——工艺美术大咖谈”主题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党外人士讲述他们的潮州抽纱故事,探寻针对潮州抽纱面临的困境如何破解难题,让潮州抽纱工艺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与当代生活融合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振兴。
据介绍,该活动是今年市委统战部“助推高质量发展 党外人士来支招”系列活动其中一个,旨在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力量,更好凝聚共识,为潮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杜佐祥(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创会会长):
抢抓机遇 加大对潮州抽纱的保护和传承
杜佐祥
“潮州抽纱,是潮州工艺类别中独具特色、巧夺天工的一朵奇葩。”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创会会长杜佐祥说道。
他说,潮州抽纱,历经盛衰起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民俗风格、经济发展对手工制造业的影响,是中国抽纱发展和业态变革的历史见证;潮州抽纱,融入百姓生活,一方纱布渗透春花秋月。抽纱镂空技艺与木雕、陶瓷技艺等相撞、相容、相生、相创,营造出创意空间与人文价值,是潮州民间工艺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潮州抽纱,民族特色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丰润,产品远销世界,美誉留在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忆。
谈起潮州抽纱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当前要把握好抽纱生产楼成功申报《广东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推荐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以及潮州抽纱博物馆启动筹建工作的发展机遇,要主动对接现代需求,融入当代生活,适应群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现实生活中对抽纱产品的认知,拓宽“用”的渠道,扩大市场的关联度。要通过抽纱传承实践和生产流通方式上的融合,衍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场景、数据化大平台等新传播渠道,助力抽纱工艺的创新发展。要将抽纱的保护传承融入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抽纱工艺进社区、下基层进行展示、传播,提高社会关注度。要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抽纱培训,对接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抽纱保护传承的手段和方式。
他认为,各级政府承担着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因此,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人才队伍保障、评价体系保障,加大对潮州抽纱的保护力度。
黄伟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珠绣)省级传承人、广东百师园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探寻抽纱的文创之路 把工艺融入百姓生活
黄伟雄
“我出生在一个刺绣世家,自从我懂事的时候,就看到奶奶和妈妈在绣花。当时奶奶的专长就是抽纱,我看到她经常拿着一把小剪刀在抽掉布料里面的纱线,还不停地念‘抽3留2’的口诀。奶奶负责做抽纱里面的各个工艺,而妈妈就负责在上面绣花,两个人配合来完成整件抽纱产品。”当记者问到对抽纱的记忆时,广东百师园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伟雄侃侃而谈。
黄伟雄跟记者说到,抽纱在他的记忆里印刻下深深的痕迹,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按照‘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把抽纱工艺融入到生活中来,做一些人民群众喜爱的产品,当然价格要亲民,能让普通人接受。”对于未来潮州抽纱的发展方向,黄伟雄认为,可以探寻走文创之路。他说,参考其他刺绣文创产品的开发,将抽纱工艺和元素融入团扇、书签、茶杯垫、胸花、首饰盒、小包包、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中。
黄伟雄还提到,文创产品还要结合潮州文化元素,比如目前有地方特色的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等等。“游客来到潮州旅游,都会带些有地方印记的产品回去做纪念。” 黄伟雄说。同时,他还建议,可以分为收藏和普及两大类去做产品。收藏类是不计成本去做精品。普及类是做些适合居家装饰的家装产品、挂屏,或与服装相结合,用抽纱做点缀。
曹伟英(民盟盟员、潮州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
充分挖掘潮州抽纱活化利用价值
曹伟英
“加强保护传承是活化利用的基本前提,活化利用是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 曹伟英认为,抽纱公司是“潮州抽纱-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在活化利用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突出精品与产品,充分挖掘抽纱技艺活化利用价值,让历经百年的抽纱技艺活起来、传下去。”曹伟英说,在精品方面,要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优势,通过高端定制和小规格精品化,指导创作出更多收藏级的抽纱精品。在产品方面,要将传统的抽纱技艺融入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结合家居装饰等行业的特点,开发出既有工艺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抽纱文创产品,让“非遗”产品进入百姓家,进一步提升抽纱制品在现代生活中的消费吸引力,推动潮州抽纱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曹伟英向记者介绍,“抽纱公司的收藏对研究本地区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潮州人民开放包容与非凡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我们建议积极推进潮州抽纱博物馆建设,使独特的抽纱技艺和珍贵技术档案资料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曹伟英认为,可在公司原址,保持原来的风貌和痕迹,建设一座集管理贮藏、保护传承、展示宣传为一体的数字化博物馆,打造全国首家展示抽纱历史文化和技艺特色的专业场馆,通过产学研和培训体验,吸引更多青年加入抽纱技艺传承队伍,培养下一代后继人才,充分挖掘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价值,推动潮州抽纱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美丽潮州增添一张城市名片。
林世嘉(民盟盟员、广东卡咪娜婚纱礼服有限公司总经理):
让婚纱礼服进入寻常百姓家
林世嘉
“众所周知,潮州是全国抽纱品主产区,曾经成功地革新、创造和推广运用了许多抽纱新工种、新针法,城乡遍地做起抽纱,改善生活。”聊起潮州抽纱,从事婚纱礼服行业的林世嘉如数家珍。
“其实,潮州抽纱是现代婚纱晚礼服的前身,更准确地说,婚纱礼服是抽纱的衍生物,在婚纱礼服上,加上传统的抽纱技艺,是改革开放时期婚纱礼服得以大发展的‘杀手锏’。”林世嘉说。
寻找抽纱的发展印记,在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启发。林世嘉认为,婚纱礼服必须既是大家闺秀式的,又是小家碧玉式的。要保持原先的大格局,又要开发平民化路线。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中国婚纱礼服名城”,拥有生产婚纱礼服为主的服装企业超500家,年产婚纱礼服2000多万件,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聚焦业态的现状,在抢占外贸发展新赛道的同时,让婚纱礼服进入平常百姓家。
“目前,婚纱礼服的成本及款式,已经越来越时装化,越来越平价化,完全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一套精美的婚纱礼服,足可以成为百姓家的一件珍藏品。”林世嘉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可结合当前潮州的旅游热度,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打造发展一批婚纱礼服研学游基地,寻找抽纱记忆。如可在西湖、牌坊街、镇海楼等地标性场所,定期举办走秀展演活动等,提升潮州形象。“作为婚纱礼服行业,必须逐渐摆脱贴牌销售的做法,集中精力抓好自主品牌建设,加大品质管理,精益求精,通过品牌高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这才是生存之路,才是成为行业翘楚之路。”林世嘉表示。
翁宏椿(民盟盟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传统的技艺也要适应时代的变迁
翁宏椿
“潮州抽纱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南粤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精华,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它根植于潮州的精工技巧,兼收并包含海洋文化细胞。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又呈现着东方文化融合的风格特色。”翁宏椿说,抽纱作为以平面铺展或摆设为主的日用品,是装饰艺术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床罩、桌布、台布、杯垫、沙发罩等。
在翁宏椿看来,潮州抽纱体现了多层次的审美价值。一是专业、敬业、耐心、坚持的工匠精神,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使潮州抽纱在国内外消费者中赢得了盛誉。二是慧心巧手,创造熠熠生辉的“南国名花”,体现女性的自身价值。三是纯手工绣制构思严谨、层次清晰,色彩搭配自然、花型纹样栩栩如生,独特的拼幅拼接技术,具有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潮州抽纱是手工技艺领域宝贵历史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翁宏椿表示,做好非遗的保护工作,传播和传承是关键。抽纱作为珍贵的濒危非遗项目,首先需要做抢救性保护。他建议,可将潮州抽纱相关档案文献做成潮州的文化名片进行宣传推广。在宣传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抽纱为主体,通过“非遗+”跨界、跨域、跨业融合,以拍摄纪录片等扩大影响力度。
“非遗是活态传承,所以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宣传推介是重中之重。”翁宏椿建议,政府要给予代表性传承人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提供学习传授的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人人认知、口口相传、后继有人。
蔡赛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抽纱项目传承人):
保留抽纱文化传统 促进技艺传承、活化、利用
蔡赛花
“从6岁起,因为家里长辈擅长做抽纱,我便开始接触。”今年60多岁的蔡赛花对潮州抽纱从小便耳濡目染,也曾是市抽纱公司的一名女工。她告诉记者,目前,潮州仍有少量的抽纱品经营,主要是手钩通花类,分布在湘桥区的官塘、铁铺等原来的编织通花产区。“这类产品材料、工具比较简单,不用场地设施,产品供服装衣饰镶嵌。一些高档的时装和婚纱晚礼服,也采用抽纱手绣,但受绣工少及生产周期长限制,应用不多。”蔡赛花说。
她建议继续以保护单位市抽纱公司为龙头,协调带领传承人群体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在保护传承上,要采用现代数字技术保存管理全国抽纱行业仅存的年代久远、门类齐全的10万卷(份)技艺档案资料,该档案以其历史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在国内的独特性、唯一性,以及融合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刺绣技艺所具有的国际性,蕴含着巨大的历史、经济、文化、美学价值。同时,积极开展专家学者、在校学生的调研、研学,参加展览演示传播活动,参与 “粤港澳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活动。
“潮州抽纱档案留下了这一时期手工制造业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了抽纱传承活化利用的基础,具有‘物质文化’的属性和经济价值。”蔡赛花表示,保留抽纱文化传统,以保留其对未来社会产生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促进抽纱技艺传承、活化、利用,将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琼 刘银璇
图/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