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文明创评

乡村换新颜!高厝塘村以环境整治推动文明共创

发布时间:2023-07-25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夜幕降临,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湿地公园灯火闪烁,广大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让这里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居住在市区的林阿伯经常组织几个老伙伴前来休闲娱乐、喝茶、运动。“这里环境很好,空气也非常好,晚上更漂亮。我们经常会相约在这里,好好地玩上一天,感觉特别舒服。”

高厝塘村位于潮州市北面6公里处的韩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单独成村。近年来,该村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以“绿色红色相融合”为理念,着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壮大村经济,全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0多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0多万元。一条以湿地公园为核心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全新发展之路,正在高厝塘村面前缓缓铺开。

乡村换新颜

以环境整治推动文明共创

走进高厝塘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湿地公园湖水悠悠、栈道蜿蜒,房前屋后绿树环绕、繁花点缀,俨然一幅美丽的乡村优美画卷。这些都是高厝塘村着力改善村容村貌的成果。

环境美,既是生活需要,也是生产需要。“这些年,高厝塘村里环境变化非常大。”谈起全村风貌,高厝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振歆大为感慨。高厝塘村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原先交通闭塞,通往市区的道路狭窄崎岖,村道也都是土路,各种设施建设相当落后,村容村貌较差。

要致富,先修路。考虑到村子的实际情况,高厝塘村“两委”决定修建江边路。“当时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还出现了负债的情况。”许振歆介绍,村里党员干部克服诸多艰苦条件,带头动手修路,并号召广大企业、乡贤、热心人士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发展。

潮州市泓基混凝土有限公司对高厝塘村各项公共设施的帮扶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该企业资助村10多万元和袋装水泥、砂石,修筑了长300米、宽8米的沟下路;2021年,企业又定向高厝塘村捐资38万元,用于高厝塘村部分路段两侧人行道的建设,并配套路灯工程。“路修好了,不仅使村民进出方便,还为我村发展旅游、活化经济开出一条康庄大道。”许振歆说。

不仅如此,高厝塘村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设过滤池、蓄水池,更换供水管道等设施,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全村实行雨污分离;打造“四小园”、改造五个池塘、建造6座公厕……

为推进治理增效、文明提质,2022年5月起,高厝塘村还实施“积分制”。村民只要登录“党建智联”小程序,上传相关活动照片获得积分,就可以兑换奖品。获取积分的方式有许多种,包括“门前三包”、参与志愿活动、参与创文创卫工作等,都可以获取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数值,就能兑换生活用品。

在许振歆看来,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行积分制既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门前三包”、创文创卫、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高厝塘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丽,还是激发村民自治热情、促进村民与村委会互动联系的有效举措,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

如今,在高厝塘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村民的创卫意识得到了提升,自觉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有些村民还主动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劣势变优势

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随着村容村貌实现全面提升,高厝塘村大兴生态旅游业,着力构建“宜居宜游美好家园”。

湿地公园的建成与蝶变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22年高厝塘村完成湿地公园建设后,长长的亲水栈道、多彩的灯光、优美的喷泉,便吸引了一批批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而在两年多前,这处占地约85亩的湿地公园,原本是一块长年积水的低洼地,是村里最不起眼的角落。

“洼地水平面与韩江水持平,根本不适合水田耕作。”许振歆回忆道。为此,高厝塘村经过科学规划,努力将劣势转为优势,大力打造以湿地公园为核心,龙眼园、民宿客栈、党建公园、红色旧址等有机统一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带动高厝塘村的产业、生态、环境和文明建设全方面发展。

针对湿地公园的改造,高厝塘村通过上级拨款及村自筹,投资约500万元修建栈道,搭建夜间“灯光秀”,并对其进行亮化美化,在栈道、喷泉、树木等处布置智能照明设备,设计独具特色的灯光造型。

与此同时,周边的配套设施和红色革命遗址等景点也在不断完善中,让游客们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今年年初,高厝塘村还在乡村旅游工作上再出“大动作”,投资100万元在湿地公园增设休闲茶座和“红船一号”小火车等休闲项目。

在许振歆看来,高厝塘村建设湿地公园这一举措带旺了乡村的旅游产业,也成功盘活了闲置土地和房屋等资源。“今年春节期间,最多的时候客流量一天达到五六千人。”随着湿地公园的出圈走红,当地民宿客栈、农家乐也逐渐“升温”。在村“两委”引导下,村民对闲置房屋进行修缮改造,通过出租和发展乡村客栈、农家乐等旅游观光业增加收入,实现带农惠农。

如今,高厝塘村有4家较有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休闲茶座10几家,全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0多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0多万元;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人均年收入达到2.8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村里也有了修建其他基础设施的资金。许振歆表示,接下来,村里还打算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增设儿童娱乐园、游客集散中心、美食街等服务配套,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村民幸福感。

■微评

敢啃硬骨头才能跑出加速度

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村美民富产业旺,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凭什么逆袭?笔者在连日的走访中找到了答案:高厝塘村凭的是敢啃“硬骨头”的决心与信心,凭的是久久为功的耐心。

乡村到底适合走哪条路、发展啥产业,需得花功夫琢磨,靠自己一脚一脚踏出来。找准路子后,还要在打造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稳住成果。因此,既有敢啃、能啃“硬骨头”的信心,又有能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的耐心便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高厝塘村交通闭塞、村道破旧,环境卫生堪忧,各种设施建设相当落后。由于距离韩江太近,高厝塘村办厂也颇受限制。在很多人眼里,种种因素叠加下高厝塘村的发展之路必然尤为艰辛。但高厝塘村没有放弃,而是科学规划,精准发力,将发展难题一一化解。

从修筑村道到环境整治,从建设湿地公园到增设停车场,近年来,高厝塘村一张蓝图干到底,充分挖掘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附加价值,延伸出生态旅游产业,将乡村绿色生态优势和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基底保障。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产业发展再提速、质量再提升。但应注意的是,乡村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乡村产业振兴便不可能做大做强;如果急于求成,难免会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关于文明创评的其他信息推介